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公共项目策划:马玲玲
参与艺术家、机构及学者:赵阳阳、钱丽丽、杨浩、群岛ARCHIPELAGO、城市考古、杨辰、王洪喆、石岸书、陈楸帆、姜宇辉
1950年9月30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东方饭店落成。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为此落笔横匾“工人的学校和乐园”。随后,上海逐步跟进工人文化宫的建设,包括1958年开放的“沪东工人文化宫”(东宫)、1959年成立的“沪西工人文化宫”(西宫)等。
作为意大利未来主义者马里内蒂(Marinetti)在《未来主义宣言》对“阶级文化平权”新文化构建的回响,现代中国在20世纪下旬涌现的“工人文化宫”通过构建工人图书馆、棋室、乒乓室、溜冰场、电影院、小剧场、兴趣班(包括但不限于:摄影班、文学班、音乐班、新闻创作班等等)来丰富当时的主流劳动者——工人的文化生活。它试图以先验性地方式调和“高雅艺术”与“普罗大众”之间疏离和矛盾,松绑文化的阶级跨越以达到“文化普适性”。
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活跃的年代,文化宫自发形成的业余工人演出团体推出了大量剧目,包括话剧《于无声处》(1978年)、《屋外有热流》(1990年)等。其中,话剧《血,总是热的》后被拍摄成电影,并参加1984年的联邦德国电影节。
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工人文化宫”作为一种文化跨越阶级的理想主义产物逐步衰落,依附在此的文化生活及创作逐步后退成新的城市文化记忆。地标之一的“沪西工人文化宫”(西宫),日渐被新的潮流文化和市井生活标签所取代,成为了上海80-90后青年拍摄大头贴、打耳洞、接发、打街机等娱乐活动的首选。
2015年前后,“沪西工人文化宫”(西宫)及其外的潮流商圈逐步被拆除、重新规划。而随着“工人文化宫”在上海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消解,主流劳动者和他们的文化生活亦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社会”的劳动者主体虽依旧是年轻人,却从“工人”逐步变成了过劳、内卷、异化的工具人——“打工人”。他们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替代物:综艺节目、古装仙侠偶像剧、电子游戏、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男女频网文、K12网课……。只是,算法、网络社区、鄙视链等等开始辖制“打工人”日常生活,人们对“世界观”和“设定”(人设)的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热忱。这所看不见的“文化宫”会为劳动者提供怎样的“学校和乐园”?是否在加速、以算法向下的虚拟世界会逐步造成逐步的群体隔离、分化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和乐园”是否从可见的“文化宫”转型成封闭、孤立、不易被察觉的“水晶宫”?
2021年的“社区剧场”计划从上世纪上海工人文化宫及其对城市文化生活的实践出发,来反观“网络社会”下996的忙碌“打工人”日常文化生活的现状。此项目,将戏仿上海工人文化宫的文化项目组织结构,以“小剧场”为中心,以3项剧场表演、2场衍生活动(独立书店、城市文化考古)和系列对谈讲座为主体,来观察“网络社会”下的劳动者——打工人的文化、生活及当代状况。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