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点击放大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山地可持续发展基金会
支持:瑞士瓦莱州;瑞士发展与合作署; 克罗石坦剧院 ; 摩西尔城堡基金会 ;罗满德彩票
开幕:2016年7月16日,下午2点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第二展厅
展期:2016年7月16日-8月13日
地址:北京朝阳区草场地155A
因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山地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瑞士)特别合作的项目,两位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前往瑞士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驻地计划。而此次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双个展即是他们在此期间分别完成的项目总结。
关于苏杰浩的《瓦莱:日常图景》
1925年10月27日,德语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在给冯德尔莉夫人的遗嘱中指定了身后的长眠之处,这就是距离慕佐不远的拉龙:“我希望能在拉龙古教堂旁边的那片拱起的墓园中入土。我就是在那里的栅栏边第一次领略到此地的瑟瑟风吟和灿灿天光的。”(《里尔克墓地:死于玫瑰》王寅)
苏杰浩在到达瑞士瓦莱州的第一个星期便探访了位于隆河边上拉龙教堂的里尔克墓地,这一次短途旅行以及途中所感改变了他原本想要拍摄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计划。受到诗人的影响,他决定从个人的感受出发,以一种直觉和主观的叙事手法来探索瓦莱州的日常图景;同时借助回溯过往的若干文化和历史记忆,他试图在过去与当下之间寻找某种不可见的、连贯性的地方精神。
此次展览包含约30幅摄影照片、一段关于鸟的录像、一段封闭空间里的录音,以及若干结合图像的书信文本。这些书信文本是苏杰浩在瑞士驻地期间同 SMArt 项目总监 Sarah 女士往来的真实邮件,他从众多邮件中挑选出了由 Sarah 发送给他的其中的十来封。由于艺术家本人的挑选与重新组合,这些现成品书信文本(包括作为附件的既有网络图像,以及苏杰浩驻地期间拍摄的相关图像)脱离了其原始语境而激发出了日常语言所具有的诗意,并因其具有的线性时间特性和对话式文体特点,同展览中艺术家本人创作的图像以及里尔克的文字共同组成了新的互文性结构关联。以此,苏杰浩完成了对诗人里尔克的追思和回应。
本次展览特别感谢山地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瑞士)总监 Eric Nanchen 先生、SMArt 项目总监 Sarah Huber 女士以及负责人 Marie-Luce Duroux 女士。
苏杰浩
1988生于中国广东,苏杰浩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目前生活工作在北京。基于个人历史,苏杰浩的作品主要关注身份认同,文化记忆以及归属感,广泛展出于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等地,并同时发表于众多出版物如 《纽约客》,《世界报》,《摄影之声》,《生活月刊》等。苏杰浩曾获得露西基金会提名奖,徠卡奧斯卡巴纳克提名奖,玛格南 30 Under 30,英国摄影期刊 Ones to Watch ,杜塞尔多夫摄影周 Arte 创意奖,格式摄影节 IdeasTap 奖,以及 Feature Shoot 新锐摄影奖等。他近期被提名参加伦敦 Mack Books 的 First Book Award。他曾作为驻地艺术家参加瑞士的 SMArt 驻留项目 (2016) 以及丹麦的 Independent AIR 驻留项目 (2015)。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
2014.08.19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