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太阳!太阳!》为蒋鹏奕于刺点画廊自2010年来的第五次个展。展览呈现蒋氏近期的三组摄影系列,包括全新的大幅创作《太阳!太阳!》(2018-2020)、《预见》(2017-2018)以及宝丽来移膜系列《导体》(2017-2018)。从太阳灼目的光晕,到月亮暗面的细菌斑纹,到神圣的狂喜,这三组创作将触碰着永恒的素材显影于摄影图像之中。是次个展呈现艺术家对图像创造的原始欲望的印证,亦娓娓道来一个既超越技术创新又先于人类介入的摄影史。
延续蒋鹏奕对胶片摄影的持续实验,展览中的三组创作呈现出艺术家对底片及宝丽来胶片从热力到化学物质、到塑形的多重把玩。这些实验手法可以追溯至艺术家早期从数码摄影的外部意像向无相机摄影的内部意像的转向,在诸如《幽暗之爱》(2013)、《亲密》(2014)、《在某时》(2015-2016)、《海洋匹配太阳》(2017)和《消融》(2017)等作品中,蒋氏暗房实验的创作线索可见一斑。艺术家Jeff Wall在其1989年的文章《摄影以及液态智能》中论及湿润的自然律动与干燥的摄影技术间的张力,而蒋氏的创作正正回应着这一质感界线。
在《太阳!太阳!》中,蒋鹏奕操控着太阳光子的能量,在不可控的爆发与一丝不苟的实验间制造平衡。他利用放大镜聚焦散射的日光,灼烧内置有感光相纸的特制容器,以捕捉太阳射线破“窗”而入时的灼热光晕。作品呈现的图像如同日光的幽魂留下的、带着痛感的灼烧,既像是视网膜上的伤疤,又像是直视日光后留下的残影。这鬼魅的光,是美学家、理论家和艺术家们自古痴迷的对象。接续哥德及叔本华的光谱理论,蒋正如一个日光的直视者,在召唤火的魔法中满溢着对残酷的痴迷。
由太阳走向月球的暗面,蒋鹏奕在《预见》中创作出幽深的黑暗,一如伊卡洛斯折翼后坠入的冥域。艺术家将被弃置的水果和蔬菜放在负片上,在漫长的时间里,细菌将它们占领并分解,释放出带有生物光晕的色泽,形成一幅微生有机的水墨绘画。隐秘的腐蚀创造出迷幻的图像和跃出人类意志的神秘纹理。正如传统胶片摄影的不可控制,作品的图像在最终显影之前都始终不可预见。因此,作品名《预见》言不由衷,揭示出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一如我们在当下消费过剩的脆弱生态里,只能盲然前行。
透过导体,我们方可穿梭于现实与圣神之间——作为图像的导体,相机亦时而出现在蒋鹏奕的创作中。在作品《导体》中,蒋氏用即时成像胶片拍摄现成的基督教及佛教艺术图像,并将相片移膜、制造出褶皱,最终成为介于摄影与雕塑之间的独特形态——令人想起耶路撒冷圣殿的至圣所、圣女大兰德的狂喜、圣巴斯弟盎的殉道。他将摄影师与感光胶片在暗房中的亲密接触视为爱人间的情欲,或是人类感受圣谕时的灵性体验。艺术家对宗教图像的解构不仅指向反偶像主义的传统,亦验证着人类创造并凝视图像的原始冲动。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