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世”一场自愿非愿的游浮 - 李真个展

日期:
2017年7月1日 - 2017年8月27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7年6月30日 16:00
空间:
台北当代艺术馆(台湾台北市大同区长安西路39号)
艺术家:
李真

展览简介

展名 /Title: “世”一场自愿非愿的游浮 - 李真个展

Being : In / Voluntary Drift - Li Chen Solo Exhibition

策展人 /Curator: 吴洪亮 Wu Hongliang

展期/ Date: 2017.7.1 - 8.27

开幕/ Opening: 2017.6.30 (Fri.) 4pm

主办单位 /Organizer: 台北当代艺术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地点/ Venue: 台北当代艺术馆 | 台北市大同区长安西路39号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 NO.39 Chang-An West Road Taipei

亚洲艺术中心艺术家李真即将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呈现“‘世’一场自愿非愿的游浮 - 李真个展”。本展集结李真90年代末至今的50余件作品,包含“造化之‘不生不灭’ - 生灵”、“凡夫”及其他系列,也是艺术家首次在台湾正式发表探究人性之不完美及提出对人性进化疑异的系列作品,并呈现最新创作《神经.私设天堂》等。诚挚邀请您于2017年6月30日下午4点参加于台北当代艺术馆所举行的开幕茶会。

作为2017年7月1日,即将在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的李真个展的策展人,我希望带给观者尤其是艺术界、学术界的同仁一个更为丰富、真实的李真,重点将呈现李真艺术发展的思想脉络与体系性价值。

本次展览的主题“世”源于对李真作品逻辑的解读。“世”在中文里有多重含义,不仅有时间上的概念,如:“世纪”、“世世代代”等,更有空间上的概念,如:“世界”,进而延展到对“出世”与“入世”的考虑。李真的作品恰由华人传统、东方意识、佛学精神而来,具有绵延的历史长度。又因为其自“凡夫”系列开始对现世直觉的思考、多维的感悟、当代的表达,从而建构出李真艺术的多重性与先锋性。副标题:一场自愿非愿的游浮,则揭示出李真极具个性的一面。他认为“千古不变的生命皆如是”。的确,如果存在主观与客观的逻辑;真实与梦幻的可能;历史与现实的碰撞,那么自愿与非愿的互动即是游浮,而本次展览恰是一次诸多因素游浮状态的感受场。为了使观众能够更清晰地“游浮”其中,我将本次展览共划分为“来”、“往”、“入”、“出”四个版块。这也形成了“世”之往来出入的状态,其中的哲学意味与现实理念不言而喻。

文/ 吴洪亮

关于策展人

吴洪亮,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美术史论专业。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近年来致力于研究近现代美术史与20世纪美术个案,也持续观察当代艺术生态以及发掘新锐艺术家。2002年,参与策划北京国际城市雕塑展,建成北京国际雕塑公园;2003年,参与策划北京国际双年展齐白石特展;2007年,主持策划国家大剧院开幕展览“精彩在这里呈现”,担任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2008年;参与策划北京奥运百件奥运雕塑项目,作品落地于奥林匹克中心区及森林公园等;2007年至今,主持策划“齐白石陈列展”及“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30余次,并参与相关研究、出版工作;多次获得中国文化部奖励;2011年,所在的北京画院美术馆被评为中国文化部评为“国家重点美术馆”;2017年,策划“‘世’一场自愿非愿的游浮 - 李真个展”。

关于艺术家

李真,1963年生于云林,1981年毕业于大甲高中美工科。现工作及生活于台中。个展包括:“‘世’一场自愿非愿的游浮 - 李真个展”(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2017)、“荒徒 - 李真凡夫系列首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4)、“华人艺术纪 - 李真文献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3)、“既重又轻 - 李真2013巴黎旺多姆广场大型雕塑个展”(旺多姆广场,巴黎,2013)、“造化之不生不灭:千岁与草民”(弗莱伊美术馆,西雅图,2012)、“大气 - 李真台湾大型雕塑首展”(中正纪念堂,台北,2011)、“李真:精神•身体•灵魂”(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2009)、“神魄”(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08)、“寻找精神的空间”(中国美术馆,北京,2008)、“虚空中的能量”(威尼斯未来展望美术馆,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07)。群展包括:“文兮归来 - 中国当代艺术展”(深圳美术馆,深圳,2016)、“蜕变: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马奈草地美术馆,北京,2016)、“枕流漱石 - 当代文人艺术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5)、“文化.精神.生成”(威尼斯莫拉宫殿,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3)、“中国当代艺术前沿展 1966-2006”(以色列博物馆,耶路撒冷;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哥本哈根,2007)、“威尼斯第十届国际雕塑及装置大展OPENASIA”(威尼斯,2007)、“虚拟的爱 - 当代新异术国际展”(当代艺术馆,台北,2004)、“威尼斯第七届国际雕塑及装置大展OPENASIA”(威尼斯,2004)、“无疆界的中国 - 华人当代艺术联展”(苏富比曼哈顿总部,纽约,2001)、“活灵活现”(富邦艺术基金会,台北,2001)。作品收藏于: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奥兰斯卡基金会(日内瓦)。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