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丁昌夑

日期:
2021年2月6日 - 2021年3月20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21年2月6日
空间:
维伍德画廊香港(香港黄竹坑路62号科达设计中心21楼)
艺术家:
丁昌夑

展览简介

维伍德画廊香港空间将于2月6日起荣幸呈献韩国艺术家丁昌燮(1927-2011)个展。该巡回展览去年于画廊的比利时卡纳尔空间首次亮相,汇集了艺术家四十年来对Tak这种材料的探索——Tak是一种由韩国本土桑树的内部树皮制成的天然材料,也是传统韩纸(hanji)的材料。展览涵盖了他最重要的三个系列作品——「归」、「Tak」和「冥想」。

在这些作品创作期间,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似乎与丁昌燮的深层记忆形成强烈的反差:艺术家出生时日本占领时期韩国动荡的历史;冷战后的对抗性控制;1948年南韩建国;随后的朝鲜战争;最后是与「现代化」相关的过程和对文化身份的追寻。

这种深层记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艺术家的童年:早晨,丁昌燮看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柔和的阳光穿过手工制作的韩纸窗户。韩纸不仅仅被用作绘画和书法,也被用于建筑——作为壁纸和滑动门窗的窗格。它具备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线的能力,而且具有远超出保护的责任,它更像双层世界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一层隔膜,间隔出内在和外在。

「透过韩纸的表面,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风、光,以及房间外的时间流动,让我们的身体同时体验到在外与在内的感觉。这是无意识中形成的创造。」——丁昌燮

这是丁昌燮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寻求的创造形式,他试图把呼吸、气味和灵魂注入创作过程中,「从而成为过程本身的一部分,与纸成为一体」,丁昌燮如此形容与桑树纤维的对话,寻找他脑海中的构图与材料的自然反应之间的平衡。

与自然共生的单色画

受东方唯心论的启发,丁昌燮追求一种自我消失的超越性状态,这源于「合一」的思想。1992年泰特利物浦美术馆举办展览《与自然共生》时,策展人Lewis Biggs这样写道丁昌夑的作品:「这些不是图像,而是以无形的方式对生活体验的比喻和再创造。是纸,而不是艺术家在对我们说话。」

《与自然共生》这个重要展览聚焦于六位与韩国60至70年代的单色画运动相关的艺术家。尽管当年这些艺术家们在一起展览,评论彼此的作品,有时甚至一起创作,但单色画运动并没有官方化,也没有像其他战后先锋运动那样拥有一份正式的宣言。其他杰出的成员包括朴栖甫(他也曾使用韩纸创作)和尹亨根等等。和丁昌夑的作品一样,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通常是对物质进行物理作用的结果。

虽然「单色」应该被理解为色彩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这次展览中丁昌燮的作品并不是严格由一种颜色组成的,特别是当我们谈论他90年代初的作品时。严格地说,他的作品也不是画,因为表面的Tak是他用手或用木棍和线一点点摊开、敲打、揉捏而成的。丁昌夑反思他的作品是「未画的画」,与他「描绘一个没有描绘的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

东西方的「共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全球艺术界代表着对一些古老艺术范式的质疑。美国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在战争期间加入了为美军在首尔修建机场的部队,也因此被韩国传统建筑的美所吸引。贾德现在被认为是美国极简主义的领袖人物,他在绘画和雕塑之间采用了大量的简化形式,而不是(武断地)划分和界定——这也是他在理论上阐述的东西。减少形式的语言在战后的艺术世界里层出不穷——比如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或其他抽象表现主义者。

在韩国,艺术家们完全了解在纽约、巴黎和东京发生的事情,反之亦然。相关的阅读材料广为流传。例如,韩国杂志《A.G.》早在1969年就发布了贾德作品的照片。各地的艺术家们到处旅行参加国际展览,比如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或者像丁昌夑参加了在1961年举办的第二届巴黎双年展。这次参展时,丁昌夑还主要使用「无形式主义艺术」的油画来创作。

这种相似的艺术原则和结构甚至让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和尹亨根(他在20世纪70年代看过罗斯科的作品)参加了1994年的同一个展览,而这也是贾德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展览。

然而,简单地概述西方艺术运动对东方艺术运动的影响可能太过于草率。关于单色画和西方类似运动之间的差异已经有许多论述。在西方,对自然的重新诠释是人类心灵的直接反映被视为首要标准。

这种与自然融合的动机,正如丁昌燮的回忆录所表达的,源于东方意识形态的传统。尽管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依赖于个人的视觉、身体体验,专注于形式元素,但韩国单色画艺术家并没有创造「图像」的意图。

此外,不要忘记一些西方艺术家,包括保罗·克利(Paul Klee)、汉斯·哈通(Hans Hartun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当然还有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这些复杂的佛教和儒家思想传统,不把人性放在象征结构的顶端,强调对自然的尊敬,反对二元论的思想。

丁昌燮是韩国第一代接受正规教育的艺术家之一,但他拒绝韩国艺术学院将东方与西方绘画、水墨与油画区分开来的制度,他后来的艺术实践也是对这一制度作出挑战。此外,还有一些声音呼吁消除艺术批评的地域分割。1970年,与单色画运动有关的另一位艺术家何钟贤,将那时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各种前卫艺术运动的现象描述为「共时」(simultaneity)。

正如策展人山姆·巴德乌伊(Sam Bardaouil)和提尔·菲尔拉式(Till Fellrath)在他们2016年的文章中总结的那样:「单色画是在超越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艺术史限制之外,对于现代性探索的杰出榜样。」

「我试图在我的艺术中建立东方思想和物质之间的和谐,就像一个信仰宗教的人会体会到禅宗的世界一样。我相信,在我这条孤独的道路上,东方的唯心论和西方的唯物论可以和谐共存。」——丁昌燮

丁昌燮的作品被纳入众多国际美术馆馆藏,包括韩国首尔国立当代美术馆、韩国首尔三星美术馆、尼泊尔皇家美术馆、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日本广岛现代美术馆、中国香港M+美术馆、阿联酋阿布扎比古根海姆美术馆,以及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等。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