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这是继“视觉维度的主体修辞·叶剑青个展”、“迷路·曾建勇个展”之后,2014年推出的“新朦胧主义”系列展第三回。“新朦胧主义”是东京画廊+BTAP对当代亚洲艺术创作思想和观念的新发现与新阐释,目的在于唤起一种传统渊源有自、并且能自我生长和归纳的古老生命意识,以期激活当代艺术创作格局中的思维向度。“影迹于山”正是对这一象征性文化情怀的回望:茫茫山丘原野中只身孤影的林木,在天地幽冥之间,是心物两忘臻于化境的深切观照。
朱建忠的水墨画多施以大面积的淡墨晕染,墨气氤氲之中有晨光的翠微、暮色的清寒,一派超然象外之境。相较于元季以来传统山水画笔法的皴擦点染,朱建忠将书写的笔性和笔感弱化处置,但在图式上仍袭自于最经典的结构,只是云烟淡岚弥漫其间,在似有似无之中透出空灵静寂之气。在这片虚空之中,孤树即作为观者的视觉映像,亦是为朱建忠对自我形象的构设:这种自省并不仰赖于用眼睛去看,更应是仰赖于心的感知和体悟。毫无疑问,朱建忠将自我比附为拽杖云游、坐听风声的仙人,徜徉于孤树与寒亭之间,那么一块山石、一条溪涧,就成为图像叙事的最纯粹、也最极致的隐喻。朱建忠的水墨画中,显示出其对光线和空气的研究和表现颇有心得,这使得其在视觉样式上与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方法相去甚远,而似乎是与日本近代画史上菱田春草、横山大观所开创的“朦胧体”绘画之间有更多相近之处。朱建忠的水墨画显然吸收了这些绘画语言和形式的影响,然而其并未完全倾向于“朦胧体”绘画所主张的写实性和装饰性,而是将之施之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意旨之上,清朗雅逸、调性高华,是一种极为“工性”的造境技艺,而非传统绘画中所谓笔情墨趣的自由表现性。也就是在云山之间,朱建忠给予孤树一种坚实的存在感:不是纪念碑式的厚重体量,而是一种能羽化而登仙的轻盈与曼妙之姿,这更多是一种对传统文士身影的理想写照,所谓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影迹于山”,或是对这一时期朱建忠水墨画创作观念最为精准的描述:在传统与当代生活之间,绘画过程就是一条隐秘的通道,消弭着边界以至于我们能翛然出入其中。(文/魏祥奇)
留言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