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大航海”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二个展览。“电子世界的民谣”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艺术家郭熙、张健伶带领我们循着电子世界的轨迹去经历一趟史诗般的“大航海”,跨越地球,航行于陆海之间,以数不清的词章、图像、物件再造想象之预言,使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志堆积成情感与记忆的浓厚沉淀,可供下载分享,抑或打包邮寄。
大航海日志
2015|郭熙&张健伶|文本与图像
正当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与托尼诺·格拉讨论新剧本时,一个礼物送到了,是杰阿柯莫·曼祖的女儿寄来的尤利西斯雕刻头像。安哲罗普洛斯从信里得知,“曼祖最后的心愿是刻画出尤利西斯的凝视,因为他相信这束凝视容纳了人类的全部经验”。这束目光同样来自雾海中的浪游者,独自凝视着环绕他的地平线与闪着微光的存在体验。2015年3-5月,“大航海”的环球航行追索巴斯·简·阿德尔与亚瑟·克拉凡的感性历程与神秘失踪,搜寻消逝的凝视和只身启程的背影,试图接近一种可触可及的无限并消失在海中。
“大航海”在八十六天的旅程中见证十二个预言,并将物证带回“已知的大陆”。预言不仅折射了通往主题的种种潜在路径,而且作为索引,牵扯出无限的文本与无尽的阅读。本次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出的航海日志中,两位艺术家开始道出一千个角色的故事,它们如同藤蔓般盘踞在预言内外,与艺术家共同见证一路不思议。在未来的系列展览中,他们将依次打开一千个角色各自拥有的邮包,而这些角色的记忆将在图像-物证-文本的星群中被唤醒。
“大航海”创作计划由杭州非盈利艺术机构想像力学实验室提供支持。
关于艺术家
郭熙
1988年生于江苏盐城,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毕业后作为驻留艺术家前往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馆两年,2015年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郭熙关心人们面对和解读世界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叠合所产生的交集是非常坚固的,郭熙试图通过戏剧化的幽默来软化甚至是破坏一点这种坚固,让观者在惯常的生活中感到一丝荒谬与不安。他將艺术家的工作比喻成一种“穿刺”,艺术家用作品刺透意识形态的外壳,人们在这些穿刺后留下的针孔得以窥见“真相”。对于他来说,视觉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承载物,他广泛采用装置、绘画、表演、雕塑、文本等形式尝试去寻找最为准确的传递方式。
张健伶
生于 1986 年,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现生活于上海。曾参与策划:红砖美术馆开馆展《太平广记》(2014);《一米剧场》,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2013);《有限的知识》,香港城市大学(2013);《绿盒子: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杭州(2013);《存在的惊奇—青年影像时刻》,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2);《有限的知识》,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2)等。
----------
“电子世界的民谣”线上系列展展讯
沈莘:“工作的旋律——对你也许意味着更多”
2015.5.8-6.7
郭熙&张健伶:“大航海”
2015.6.8-7.7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
2015.7.8-8.7
王郁洋:“来-信”
2015.8.8-9.13
叶甫纳:“涂个指甲”
2015.9.14-10.16
林科:“来自电子世界的镜片”
2015.10.17-11.22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