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2016朱伟台北个展

日期:
2016年4月23日 - 2016年5月29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6年4月23日
空间:
台北亚洲艺术中心

展览简介

亚洲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于4月23日在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举办「朱伟」个展, 此展览由现任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策 展人。这是朱伟在台湾的首次个展,亦是进一步拓深2014年亚洲艺术中心北京「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的研究,从18位参展艺术 家中,邀请来台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展期将持续至5月29日。

1980 年代中期的中国正经历着文化批判的社会 热潮,当大量新锐艺术家用油画来做「政治波普」和「讽刺现实主义」作品时,朱伟已选择透过传 统工笔技法来呈现自己军旅生活的记忆。策展人 鲁虹针对这次个展所撰写的〈序〉中,提到朱伟 与其他后’89 崛起的画家不同之处,即是他精准 掌握了传统技法与现实的结合,转化为个人语 言:「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朱伟的创作面貌是非常 突出的:一方面他仍然运用的是传统工笔画的媒 材或相关勾线与染色技巧;另一方面他又大胆超 越了传统工笔画的艺术图式与造型套路,直接从 现实中转换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全新图像与 画面构成方式。毫无疑问,正是往来于传统和现 在之间才成就了他的艺术。」

此次展出作品包含朱伟近 10 年的创作。其中,《帷 幕》与《水墨研究课徒》系列新作承袭了艺术家 惯用的大红帷幕符号,但相较于早期作品中喧闹 生动的丰富画面,新作手法明显更加成熟,元素 却走向简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强烈的隐喻氛围。

始终敏锐关注当下的朱伟认为,红色帷幕暗示着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在这 大环境之中,任何事物皆无法回避其社会现状与现实基础。而朱伟最新雕塑《中国, 中国》,即众多无眼无嘴的「人面动物」,其实暗示了一些中国人的实际生存状态,他 们千人一面,显得十分麻木与迟钝。朱伟的作品强调「人性」的重要实质,而不是所 谓的「政治情结」,他曾说:「我画我的世界,我自己的经历,你只要睁眼看看北京的 任何一条街道,看看报纸,看看电视,就会发现我画的全都是那儿的东西。」

从描绘外在日常到集体内心状态,朱伟始终不离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他也坚定地认为 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原型,这成为他援引古典的思想基础,而这也 的确是历史与当下的联系。此次艺术家亦带来《开春图册页》,鲜红欲滴地果实,也许 正反映了朱伟内心某种桃花源式的想望。

关于艺术家

朱伟(生于 1966 年,北京),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工作生 活于北京。个展包括「朱伟」(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朱伟 2014-2015 跨年展」(南京艺术学 院美术馆,南京,2014),「朱伟」(今日美术馆,北京,2013),「朱伟个展」(新加坡当代美术馆,新 加坡,2013)。群展包括「中国 8—莱茵鲁尔中国当代艺术展之传统在当今—水墨画和书法」(盖尔森基 兴艺术博物馆,德国,2015),「新工笔:中国当代水墨巴黎—北京,中国当代艺术展」(科罗拉多州立 大学视觉艺术中心,科罗拉多州,2015),「回顾展—重访中国当代艺术」(新加坡 MOCA 当代美术馆, 新加坡,2015),「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4),「1980–2014 中 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合美术馆,武汉,2014),「改造水墨—新的历史观」(金陵美术馆,南京,2014), 「工笔新语—2014 新工笔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2014),「宁静致远—中国当代工笔六人 展」(深圳美术馆,深圳,2013),「北京—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贝尔格莱德,2013),「中 国—东欧:中国当代艺术新景象」(马其顿国家当代美术馆,史高比耶,2013),「格物致知—中国工笔 画的当代表述」(中国美术馆,北京,2013),「再水墨:2000–2012 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今日美 术馆,北京,2013),「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巴黎大皇宫博物馆,巴黎,2013),「再水墨:2000-2012 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湖北美术馆,武汉,2012),「中国文人艺术展」(纽约亚洲艺术周,纽约,2012), 「面对面」(特拉维夫美术馆,特拉维夫,2011),「Roundabout」(威灵顿市立美术馆,威灵顿,2010), 「传统与转型:近期馆藏中国艺术品展」(威廉姆斯大学美术馆,马萨诸塞州,2010),「中国工笔画学 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2009),「北京•哈瓦那—中国当代艺术展」(古巴国家美术馆,哈瓦那,2009),「今天的中国」(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布鲁塞尔,2008),「北京—雅典,来自中国的当 代艺术」(希腊国家当代美术馆,雅典,2008),「中国当代社会艺术展」(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莫斯科,2007),「中国水墨文献展」(南京博物院,南京,2006),「看不见的风景:近期馆藏展」(亚 洲艺术博物馆,旧金山,2006),「思考的粮食艺术展」(艾斯利普美术馆,纽约,2004),「巴黎—北京 中国当代艺术展」(皮尔•卡丹艺术中心,巴黎,2002),「Reyes 现代中国画藏品展」(牛津大学阿什莫 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牛津,1996)。

关于策展人

鲁虹,1954 年生,江西省黎川县人。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任职于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擅长中 国画、美术理论。曾任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与湖北美术学院客座 教授、深圳美协副主席、深圳市宣传文艺基金评委。出版《鲁虹美术文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国 当代艺术史,大学教材版》、《当代水墨三十年》。策划展览《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当代实验水墨展》、 《再水墨─2000-2012 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再肖像》、《东云西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第九 届深圳水墨双年展》。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