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策展人: 杭春晓
艺术家: 刘志懿
心念——刘志懿个展”将于3月25日在偏锋新艺术空间开幕。 此次展览是偏锋新艺术空间2011年的首展,也是年轻艺术家刘志懿的第一次个展。
刘志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他自小便与欧美漫画结缘,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孩童的幻想;长大些被家长送去学习画画,对传统中国书画的兴趣开始萌芽,欣欣然一人去找书店、临碑帖、临八大;在附中及美院的几年,是众老师、同学眼中技术顶呱呱的选手;刚毕业又迷恋上动画的制作, 埋首学习玛雅、3D等软件。这样的刘志懿既对传统视觉文化十分眷恋,也对未来人类以及其它生物历史走向思考良多,将传统绘画技术与新兴电脑技术结合,向人们展开了一个未来帝国的图谱。这样富有卡通意味的作品,在数码化风靡青年人的时代,应看作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
刘志懿以《帝国百科全书》为题的作品于2005年开始创作,最早被其称为《帝国百科全书图谱》,是刘志懿以记录者身份对未来生物、机器人、生活场景等等的描绘。基于自然主义、古典主义和自身数码经验的长期生存体验,此次展示的作品中有一如“心念”的云彩,自然无形,朴素无谓;有对实有物虚拟化的“青花瓷”,坚守中国画传统,将立体形象平面化,机器人藏身青花纹路中;还有一直延续的机器人系列,通过虚拟世界与虚拟质感的呈现,为人们观看世界提供了“数码化”的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编码。
他笔下的这些机器人并非《变形金刚》中拯救地球人的星际空降客,与之相反,却是未来人类社会可能发展出的半人半机械生物、DNA试验失败的类人生物等……这一方面展现了艺术家对科技、医学、环保等方面的关注,一方面也表示了他对未来人类社会高速发展背后隐藏问题的忧虑。
然而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刘志懿也有自己尚未想清楚的问题,例如技术到底是为什么服务的?当今数码化经验时代下,他的作品是否可以真的为人们提出一个重新观看世界的切入口?这大概也是他需要慢慢体悟的问题。
此次展览以“心念”为题,是刘志懿对近年创作的一种的感受,单纯、朴素,由心而发。认真、执著的年轻人,值得你的支持与期待。
生活就是一种修行和感悟
——刘志懿(刘志一)访谈
王严楚
刘志懿这个人的外表虽然很粗犷,创作时信奉的却是慢工出细活。过去的一年里没怎么看到他的作品,其实是有原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关注点有了新的变化。此次展览他将朴实、自然、平淡等情绪注入新作,展现了他新一阶段的心路历程。
王:这次展览是你的第一次个展, “心念”是你对生活的体悟么?
刘:是的。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能用三言两语来解释。抛弃一切浮华的表象,每个人都应该向着心中的那个最本真的自我回归。
王:展出的作品是你这几年创作的全部吗?是本着什么原则挑选的?
刘:不是全部,这次展览是这几年创作的一个总结。从最早的04、05年的机器人、这种形象与传统味道的东西开始融合的雏形;中间阶段,我用电脑把这些形象制作成三维的实体,比如说三个代表性的机器人,再把它们重新融入到传统的典型符号里,加以平面化。这实际上与当初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再加上这两年我在生活中的感悟,在形式上就更加倾向于柔和、内敛,也希望表达的意境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种升华。这次展览的作品就是想把我这几年创作的历程相对完整的展现出来。
王:以前你的创作和个人经验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最新的出现了一些你生活中的朋友、动物,这是为什么?
刘:这些作品也是一段时间积累的,这次个展恰好是一个时机来呈现其中的一部分,希望把朴实、自然的一面展现出来。我所描绘的这些都是在我身边的最重要的,我认为最美好的事物。
王:你的最新作品很放松,与心情有关?
刘:是啊,就是一种心情感悟吧. 这就回到“心念”的主题了。这是我目前的生活状态最直白、朴素的一种表达,所以体现在画面上就是轻松的、平静的感觉。生活就是一种修行和感悟,所以我在创作中向往一种平和、闲适、自由的状态。
王:这种状态很像中国古画里追求的境界啊,你骨子里很向往传统的东西?
刘:未来的很多东西,也是传统的一种延续。古代的一些事物,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或幻想,对未来人的一种启发。这两者在某种方面来说本来就是合一的啊。
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帝国百科全书》的创作初衷就是画一部绘画体小说?
刘:我画的所有作品都是《帝国百科全书》的一部分,一个篇章、细节。也可以这么说:《帝国百科全书》就是刘志懿作品,刘志懿作品就是《帝国百科全书》。我现在在创作中追求顺其自然,就像现在的生活态度一样。
王:去年一年感觉没看到什么作品,在干什么?
刘:其实我是在积累,来完成我自己预期的一个转型。我一边画新的作品一边制作我的3D模特, 先把人物形象确立起来,然后加以平面化处理。我先做这个接近于“真实”的3D模特,以便更加自由的创建我的虚拟环境、道具,从而进行有戏剧情节的创作。
王:怎么耗费那么久?这样一幅作品的创作周期也太长了吧!
刘:很久吗?这些模型作为我今后创作的一个铺垫和准备,在此基础上可能会衍生出我未来几个系列的作品,同时也提供了我未来作品的演化方向,因此我觉得耗费这些时间是必然的。我所关心的是我的作品长期的发展和延续,追求一种尽可能的完美,并不是贪图短期的效益和回报。
王:你怎么理解油画的概念?怎样看待以软件为技术手段的绘画?
刘:我觉得电脑技术和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并没有什么矛盾。如果能够把这些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善加利用,从而为传统绘画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使绘画语言更加丰富,为绘画本身呈现更加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拓展出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么?
王:你画的这本书分若干个章节,从半人半机械生物突然画到机器人、云、生物、青花瓷,是画到新的章节了么?篇章升级呀!
刘:人的精神要“升级”的嘛, 所以我的作品也要不断的把这种精神“升级”更完整的呈现,算是同步“升级”吧。画面中表现的不同的内容并没有背离我的初衷,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来呈现。
王:以后有什么打算会不会制作一些玩偶或者电影之类的?
刘:谁知道呢?有可能的话……一切都要看机缘,我很信这个(笑),顺其自然吧。
虚拟,抑或真实?
——刘志懿《帝国百科》的“视觉观看”
杭春晓
将学院教育中的写实经验,成功转化为数码体验,是刘志懿于70一代艺术家中的特别之处。正因为如此,他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虚幻感:由真实的“感官”构建出虚拟的世界。当然,我们所说的“感官”,并非生物学上的视觉,而是一种历史化的“观看”与“表达”,也即在艺术史的视觉经验中形成的关于空间、结构、体积、色彩、笔触的方法。毫无疑问,刘志懿的这套方法来自中央美院经典的写实教育,他可以细致入微地将它运用于画面的营造中。正如他从2005年即开始创作的“帝国百科全书”系列作品,虽然描绘的是虚拟世界,但其视觉语言却异常“严谨”,往往在细节化的空间表达中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于是,刘志懿用他近乎“苛刻”的写实手段,营造出视觉上的欺骗:图像叙事的“虚拟”与视觉再现的“真实”,组合为一种感官上的悖论。
表面上,悖论往往会带来“混乱”。然而问题在于,世界通常也不是我们看到的那般合乎逻辑,所以悖论就时常蕴含着某种“深刻”。我不能肯定,刘志懿制造如此视觉悖论的直接原因,或许仅是因为他的学院背景与热爱科幻、数码的结果。但作为同年龄人,我从这种视觉悖论中,感受到某种“观看世界”的质疑姿态。也即,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的怀疑、否定与提问。正如,他画面中真实的视觉细节,被虚拟的存在状态消解了真实;同时,虚拟的存在却又被细节的真实消解了虚拟。于是,刘志懿的画面,在视觉上最终呈现为一种虚幻的不确定性。
应该说,这种视觉不确定性的营造,是刘志懿这一代画家,与上一代画家过于明确、直接,乃至概念化观念表达的不同之处。这一代画家,生长于中国飞速变革的时代,而“飞速”则带来了“既有理想”的“朝立夕废”——其中,既有与他们个人生存密切相关的考试、就业制度的变化,也有公共领域中思想、政治等语境与话语方式的颠覆,同时还有更多经济现实的瞬息万变。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他们对价值、意义等一系列曾经被赋予的概念,进行了彻底的怀疑。他们不再确信那种“口号化”的肯定性答案,而是试图在怀疑中寻找自己的理性审视。就此而言,这一代人,不再迷信“革命”,同时也不再迷信反“革命”。所以,他们不再将创作投诸宏大的社会话题,像他们的前辈那样追寻确定的价值判断,而是将创作的方向转为“内在世界”的对话,并企图通过这种对话带来某种理性建设的成果。
刘志懿将自己的创作命名为“帝国百科”,正是这一“企图”的某种显现。“帝国”作为政治历史学的概念,在刘志懿的“自我对话”中,被置换于“骇客帝国”、“卡通电玩”的当下语境,从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语义混淆。通过这种“混淆”,他试图揭示属于他自己关于“帝国”的语义——对于科技、对于未来、对于宗教等问题的关注。毫无疑问,这是另外一种帝国——源于个体审视的理性化、精神化的世界。而对这个“帝国”,刘志懿希望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方式,进行“知识”化的体系梳理。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中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潮的重要文化现象。刘志懿对这个概念的援用,无疑具有“野心”——即希望通过自我的理性梳理,重新面对外在世界的不确定性。就此而言,刘志懿完成了70一代人由“怀疑”向“理性”、由“内在”向“外在”的精神转换。
当然,最终落实这种精神转换的,还是他的画面——充满不确定性幻象的冷静、细腻,在虚拟与真实的矛盾中营造的属于自己的图像谱系。并且,不同于他人的是,刘志懿虽然借用学院写实对于真实性的描绘,但却没有直接套用,而是通过他深谙的3D技术加以转换。相对同龄人,刘志懿对电脑成像的视觉感受,显得更为迷恋而投入。他通常会将自己想象的对象,通过3D技术在电脑中制造数码化图像,然后再面对荧屏的视觉细节,以自己的写实能力进行转化。这一点,在70画家中无疑很特别。或许,正是这种特别,使刘志懿的作品,具备了某种特别的“视觉观看”——被“机器之眼”改造过的知觉世界。
也即,他的视觉呈现,不再是写实技术的那种“自然视域”,而是带有数码化的“主观视域”。这种转变,具体到画面则表现为:焦点透视感的体积,被转化为平面阅读感的体积;局面描写的空间性,与整体描绘的拼贴性相互结合;层层积染的色彩厚度与细节变化,被整合为一种视觉上的平展性。诸多的荧屏经验、数码经验,在修正写实技术背后的“肉眼世界”的同时,也使得刘志懿的作品在感官上凸显出全新的视觉编码方式。而这种编码方式的改变,不仅实现了架上绘画的语言转换,同时也实现了视觉观看方式的转变——以新视觉编码显现我们观看世界的新经验。对艺术而言,这似乎比提供新的视觉形象更具意义、价值,因为它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古典艺术的真正趣味:艺术不是再现某种“自然”或“观念”的简单载体,而是提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的“视觉手段”,是需要我们“自觉”于视觉存在的认知手段。
然而,作为观看、审视作品的人,我不能确定创作者的预设是否与我的判断相统一。正如,我无法判断刘志懿的作品出现上述感觉,是源于一种主动设定,还是某种经历、兴趣的偶然选择。但是,这似乎并不重要。因为艺术史的书写,更在意于一个艺术现象呈现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在历史逻辑中的形态,抑或观念上的演进,而非艺术家自己的主观设定。就此,作为刘志懿的同年人,我更希望能够从他的作品中读出我们生存经历的某种共通性,并因为这种共通性而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现象。很显然,刘志懿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他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游走的主观体验,向我们提供了某别具价值的观看经验——关乎70生人的生存感受、关乎数码时代的视觉逻辑、关乎架上绘画的语言转换……
2011年3月6日于望京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在当代油画家之中,夏星算得上是一位“色情画家”,他喜好将赤身...
2013.07.30
酒仙桥一姐
不知荒木经惟可曾想过,有一天KaoRi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2018.08.07
刘钢
我喜欢观赏自己的收藏,并且时常将藏品在家中轮换展示。然而,有...
2016.02.21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周婉京
“我们就像是被关在一个细菌培养皿里,还在看艺术。”
2020.05.0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