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孙小康:图画
Sun Xiaokang : After Painting , Before Image
开幕时间 / Opening Reception:2016.9.24 4:00 pm
展览时间 / Duration:2016.9.24 – 2016.10.30
展览地点 / Venue: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区中二街D06,Tong Gallery+projects画廊
孙小康 图画
文/贺婧
评论写作者一般很少会遇到写作形式上的挑战。在大多数情况下,观点和态度一旦被确立下来,文章似乎就可以自动完形——毕竟每个写作者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在文章结构和书写形式上的“默认”储备。对于眼前作品的判断和思考通常就只涉及书写内容的难度,很少会构成对论述形式本身的干扰。然而孙小康的作品却的确为写作者制造了这种障碍——即使明确了阐述内容,仍需要为其创作系统的形态寻找到适配的言说方式。因为不存在一个确凿可及(tangible)的架构,无论是之于画面形成的路径还是写作活动以此路径为参照的可能。写作者在这位艺术家的创作中似乎找寻不到某种“典型”的树状或线性生长线索以供书写攀爬,亦无法言之凿凿地对一个持续开放和变动的系统予以文字上完整的赋形,因而,所有关于这一创作系统的论述都将以漂移的形状悬散在书写者的头脑之中。
文字不得不适配于它所论述的作品。而作品是一个无时不在变化中的容器。
图-画-图
眼前的“绘画”其实还有它另外两重生命,一个是在它成为一张绘画之前的那张图像,另一个则是在绘画之后它有可能成为的那张图像。比起最终的画面,孙小康的草图更直白地显现了这一复杂的过程——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来自于他在生活中所发现的图像,由此可以断定我们看到的那幅绘画并不是艺术家凭空“创作”出来的,而是他“发现”的。他在某张图中发现了某一结构——他所称之为“客观”的、“如同公式一般”的东西,然后试图将其呈现在画布上。这种呈现如果足够精准和到位,观众会在眼前的绘画中看到这一结构被清晰地显现出来——它又成为了一张“图”,而不复再是“那幅画”。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在孙小康这些年的绘画尝试中,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顺利地走完这一由“图”到“画”、再到“图”的三步。艺术家孜孜以求地即是这第三步,但却并不容易达到,正如去研究该如何精准地转述一个听来的故事,不仅复制情节,亦能转达神韵。这个过程不是一个搬运的过程,而更多地是一种抽象的投射。想象一张从蕴含着“公式”般结构的图像开始的绘画,其上覆盖了演算的痕迹和过程中的情绪,而最终它须蜕变为显现着起始图像之基因光彩的另一张图像。这是一个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永远无法折叠回去的镜像结构。
成为一个“规则”
当然一切并不仅仅涉及到画面。艺术家认为绘画是一个世界,其中的逻辑、结构自有其理,一切都不是随意或无可溯源的,而他的工作就是发现和再现这些规则。因而,孙小康的绘画规避了描绘现实或表达情感——尽管画面中也呈现了那些具体的事物:一栋楼、一座桥、一台摩天轮、一处从窗内向外望出去的风景…… 但显然,他关心的不是这些事物本身,而是它们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接近于一种规则的寻找和确立,它摒弃了附着在事物表面的样态和变化,显现为一种概念般的确凿和公式般抽象的结构。诚如艺术家自己概括的那样,“我的画里没有单独的东西”。所有的“物”,哪怕是一个色块和一根线条,都基于艺术家对周遭现实的认知方法论而存在于他的绘画之中。或者从更本质的层面来讲,孙小康的绘画恰恰是一种远离绘画的绘画,它不基于画面,也并不以视觉效果为终点,而是试图在图像的世界中再次确凿作为一个人的艺术家对自我存在的认知,以及对以“关系”为法则相互依存的万物的探求。因而他所最终追求的那帧图像,不是要建构一个画面,而是要再现一种“规则”。说到底,他是要通过绘画去寻找和确立那个先于绘画之前的东西。
然而绘画本身的存在依然是显性的。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滤经验的过程,失去了中间的这层“画”,两极的“图”与 “图”之间就是从概念到概念,变成观念的游戏而将整个图像系统架空。所以观众仍然能在孙小康的画面中看到构成这个世界的软性结构——情感、空隙、质感和偶然。尤其在2015至2016年的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对这些软性因素的运用似乎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样地,这种变化依然与狭义的绘画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不是作为艺术家在绘画技巧更迭与掌握上的纯熟,而是理解和认知的完善,是人的进步。
认知的测量
这种进步是在艺术家逐渐认识到他所追求的关系的“本质”其实是现实的提炼而不是概念层面的复刻而开启的,其中包含了对这个有序世界之中必不可少的无序部分的认同。他不再完全迷恋于引领他进入绘画世界的那则概念法则,而是通过将直接的经验越来越多地引入画面从而开始松动了整个认知的系统。他仍然要求那种从“图”到“图”的精准,只不过这种精准是通过认知测量而非画面计算而达成的。一旦确立了一种关系(而非数字)上的正确,画面就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出进、变化都不再是问题,甚至开始激发出一种判断力的精准与绘画表现力之间的张力,张力越强,关于一种本质关系的结构就会被越清晰地显露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得绘画挥洒的主动性在刚刚碰到观念框架的那一刻就被精确地悬置起来,“图”和“画”由此能够以对角线般的结构限定出一个新的图像空间。于其中,结构是封闭的,而空间是开放的。
灰墙
说到底,“图画”其实是一个极其中性的概念。它看似具体,甚至还带持着一些隐约的形象,但是事实上并没有指向任何具体的东西。在孙小康的作品里,“图画”化约为一堵灰色的墙。实际上,这后两者也一样——“灰色”和“墙”在大多数语境下更多呈现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非具体的事物。我们在孙晓康的画中看到以各色形态呈现的灰色——有真实的灰色,也有由画面中的各种因素搭建而成的平衡关系。这种中性的色彩虽然也具备一种均质背景的特质,但它与“空白”是非常不同的,它事实上已经预设了一个先验存在的结构,而这种“无色无味”甚至“无形”的结构一方面不限定任何方向,而另一方面,却有着极强的统治力,它非常明确地强调出颜色在这些画面中的功能:平涂的色彩不引导情绪、不强调情感,而是呈现事实。这一事实在灰色的覆盖下获得了更长久的保质期,以求在时间中不断验证它的真实,而非在画面中重启一个虚构的空间。
说明书是不是一种真实
孙小康的不少作品都带有一种明确的指示性(而非表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说明书的迷恋。这种特殊图像形式的核心在于它是一个认知系统而不是感觉系统。正如艺术家自己所描述的,一张画着马在奔跑的画通常只是在制造一种马在奔跑的幻象,而一个类似于说明书的图像是在帮助观众去“理解”马在奔跑的事实,而这个事实之中正蕴含着一些普遍的法则与秩序。从而可以看到,孙小康的创作的确更倾向于一种概念指示系统,只不过像所有有效的说明书那样,这种指示的有效性恰恰是建立在概念和经验得以互相置换的基础之上。由此推断,在由“图”到“画”再由“画”到“图”的这个转化过程中,第一个“图”其实是由概念所生成的虚拟图像,通过绘画的赋形,最终成为了概念所指示出的那个真实的图像。
但并不存在着这一图像固定的面貌。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采集的流动系统,注入其中的经验既是构成“真实”的材质,也是这些材质能够被转化为“真实”的路径。这本身就是一个异常神秘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很难知晓孙晓康究竟是个天真的观察者还是个世故的分析员。正如在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中间,既有思考法则的哲学家,也有被自然法则所折服的神秘主义着。
孙小康
1987年生于济南
2008-2010 就读于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
2010-2013 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Djamel TATAH工作室并获学士文凭
2013-2015 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Djamel TATAH 工作室并获硕士文凭
个展
2015 外部以内/内部以外,巴黎地平线画廊,巴黎;
2015 B系列与P系列,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
2013 N系列与F系列,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
群展
2016 新事件(La nouvelle chose), 艺术无国界空间,巴黎;
2015 圣-格雷29届绘画大奖展, 法国圣-格雷;
2013 整体的偶然,阿诺奈当代艺术空间,法国阿诺奈(作品由法国艺评家Guitemi MALDOMADO撰写评论);
2012 艺术学院奖获奖展,59Rivoli画廊,巴黎;
2011 须配戴眼镜(Safety glassesrequired in this area),艺术无国界空间,巴黎;
获奖
2012 艺术学院奖(prix art school),绘画类一等奖,巴黎。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喜欢观赏自己的收藏,并且时常将藏品在家中轮换展示。然而,有...
2016.02.21
刘钢
在当代油画家之中,夏星算得上是一位“色情画家”,他喜好将赤身...
2013.07.30
胡湖
“姐夫拍”红了,很多人问我有什么秘笈。霸道姐夫邪魅一笑,吐出...
2014.09.17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酒仙桥一姐
不知荒木经惟可曾想过,有一天KaoRi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2018.08.07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