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策展人:孙冬冬
Tong Gallery+Projects 很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于2015年12月20日开启新展“自在:陶轶个展”,特邀孙冬冬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这是陶轶在北京的首次个展,也是Tong Gallery+Projects今年推出的最后一个展览。
陶轶1978年生于上海,毕业于的多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2005),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此次展览主要展出其《无题》系列的最新作品及自2010就开始创作的《悉达多》系列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31日。
自在
文/孙冬冬
现在看来,陶轶是一位潮流之外的画家,也是中国为数不多在画“抽象”的画家之一。在他的绘画中,我们看不到当下惯习的物质性以及时间的观念,也没有令人眩晕的视幻觉,相对于这些观念而言,陶轶仍将“抽象”锚钉在了精神层面。这里所谈的“精神”,并不是一种玄学,而是一种形式内部的秩序观,当然这不是新的发现,我们之前也曾在马列维奇、罗斯科的画作前感受到过。作为一个后来者,陶轶选择了相同的价值取向,却不能说是继承。因为“精神”是无法继承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感觉。马列维奇让绘画逻辑清晰的走向“无”是为了自由,显现出一种对于人类未来的乐观,而罗斯科大尺幅的色域绘画,就像是马列维奇的反面,正面朝向它时,如同面对一片迷雾,闪着微光的色块,暧昧柔和的色域边缘,一旦沉浸又难以穿越——无论罗斯科的色域画是否回应了人类的悲剧性,但画家确实绘制了一个激发冥想的空间。反观陶轶的抽象画却甚少触及场域化的方式,他的实践更接近马列维奇的几何式构图,他的“悉达多”系列正是这样一组高47厘米, 宽57厘米的小尺幅画作,并且有着相同的幅面分割。画幅自上而下分成了三个矩形,底部的矩形占据过半,中部与上部则大致相等,上部的矩形还被等分为左右两半。一般而言,左右对称的构图会在视觉上显得呆板,但陶轶却从中体味到一种稳定感,而无论是在尺幅的选择,还是三段式的幅面划分,陶轶都有意识将这种稳定转化为一种庄严——如同一种形制,陶轶在这个固定的结构中推演色块之间的逻辑,在限定的规范中思辨自由。正如“悉达多”是一个自证的修行者的名字,陶轶反复地为系列中的每一幅画建立一种内部的自洽——独立、自明而又宁静,这是一种自在的状态,既没有历史中的激进,也超越了具体的情绪。马列维奇曾说过,“非物质将我引入一片幸福的’沙漠’,这里别无一物,只有感觉。”对于陶轶而言,这种感觉并不指向“虚无”,而是为了构建心的秩序。
-----
陶轶
1978年生于上海
2005年 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
2005年 与照骏园组建“没腿的马(MTDM)“自由即兴音乐二重奏。
2008年 就职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 建立艺术小组“组织zuzhi”。
个展
2015 “自在”陶轶个展 Tong Gallery+Projects 北京
2013 “庄严的饰物” 陶轶作品展 天线空间 上海
2011 “双重独奏” 绘画与音乐作品展(与照骏园) 搞艺术画廊 上海
群展
2014 “教我们操心不操心,教我们坐定” Bank,上海
“有组织的游戏” ocat 西安
2013 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
“向前进-当代艺术与当代城市”民生美术馆,上海
“太阳", 视界艺术中心,上海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特别项目 “回家的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特展”,上海
2012 “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北京
“开放的工作室项目”,时代美术馆,广州
“木-工”,视界艺术中心,上海
“无界的跨越--献给皮特·勃兹曼七十岁生日”,五维创意园,上海
2011 “手感4-学习方法”,视界艺术空间,上海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