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练习曲

日期:
2013年12月7日 - 2013年12月28日以往展览
空间:
奥沙香港

展览简介

奥沙艺术基金主办

练习曲

展览概念

伍韶劲

展览日期 即日– 28.12.2013

开放时间 10.30 – 19.00(假日照常)

地点 奥沙香港(香港九龙观塘兴业街20 号联合兴业大厦4 楼)

参观者感言

「每次看 Kingsley 的作品,都会感觉异常平静。即便开幕当天几十人围坐一起观赏,都会瞬间被眼前绳子晃动时投射的影像和音乐旋律吸进去。」~ Ceci

「在做这些练习的时候,我们是平静的,忠于自我和听从内心的。作品中没有明显的观点或态度,但却渗透着静谧而坚定的力量。忽觉本来浮躁的心稍平和了些⋯⋯[伍韶劲] 认为艺术是一个严肃的议题或学科,我想这也是文化艺术工作者需要不断接受提醒的,和需要修炼的事情。」~ 主场新闻

练习曲

展览概念 伍韶劲

法语「étude」意解「学习」,音乐上引申为短小精悍的练习曲,用以精进演奏者的

造诣。

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也可视为一种终生修练,都可通过技巧、美学、乃至知性、道

德及精神上的不断锻练,达致提升个人修养。

中国早在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261-303)已于其论著 《文赋》中,谈到实践上述

各项艺术修练的方法,更进一步指出修练不应限于艺术上,而更应延伸至日常生活。

香港新锐媒体艺术家伍韶劲以此为灵感,借「练习曲」为题,联合多位不同界别的艺

术友好,发展出以列两项并行展览、两组「练习曲」—《给二十一世纪的练习曲》及

《给每一天的练习曲》,经由本地及国际文化艺术工作者共同「编写」而成,旨在探

索艺术的本质与升华,思考艺术与日常生活间之交迭。两组「练习曲」,分别发生于

引人冥思的暗室中与日光充沛的阳台上,两者既为对照,亦为互补。前者观照生命,

思考人之存在;后者着重体验,观察「活着」的感受。

(Cou r te s y o f t h e ar t i s t s and Osage Ar t Fo u ndat io n )

给二十一世纪的练习曲

上一个世纪,如John Conomos 所言,「是个美学、文化、政治与科技风起云涌的

革命时代;在艺术创意、文化及知识上,都充斥着宣言与范式转移。」如此,我们应

如何由「为艺术而艺术」,进而为「为生活而艺术」?

生活于这之初世纪,于这媒体影像、屏幕、监控系统与计算机合成图像满溢的现实中,

我们面临着如此的一个问题:我们应怎样评价经得起时间考验、有助我们自我理解的

影像?我们应怎样不只诉说往昔,更是描绘未来愿景?

我们怎样透过艺术学习生活,掌握生命?我们怎样学习观察、反思及关注?我们怎样

从人和自然的搏动中学习,又怎样维系、处理这些搏动,并将之烙印于记忆中?记忆

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言行?

就这些疑问,伍韶劲发起以大型多频道录像装置《给二十一世纪的练习曲》作回应。

联同录像艺术家Robert Cahen 及John Conomos,分别将二人过去四十年及十年

之创作,投映在一条波动中的三十米长绳上—晃动的影像,乃艺术家眼中的世界。

闪烁不定、转瞬即逝的影像,是对人的心象的一种追本溯源;一刻的搏动,如光、如

能量,摘掇成影。我们应怎样怀想、静观、理性化,及透析精炼这些一刻的触动?我

们该怎样从时光的消逝中,将它们挽留?

凡关注这些美学、文化、伦理及社会上之重要议题的艺术家,都会尽力抗衡各式各样

的陈腔滥调与失真。只有透过耕耘一种以非教条的方式之美学,强调美、平衡、柔弱

纤细、直觉与热情 ,才得以令具意议的影像,于在当今的文化氛围中留存下来。

简而言之,此种抗衡意味着一种不断批判与关怀的态度,以及一个相信影像于未来不

可或缺的世界生命体。当中我们每个,都要令这点火光永恒不灭。

艺术家简介

伍韶劲

伍韶劲为跨领域艺术家及设计师,专长概念式、场域为本的小区主导项目。擅于将科

技融入艺术创作,将抽象的概念,藉具想象力的科技应用找到现实的形态,从中阐述

艺术家对小区的体会,重塑人与万物关系。作品于本地及国际广获赞誉,他的作品曾

于广州三年展、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蒙古地景艺术双年展、上海世博、维也纳

Kunsthalle Wien、意大利Fabrica、巴黎庞比度中心声学、音乐研究和协作学院的新

音乐表达形式国际会议(NIME),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

曾获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大奖等殊荣。2013 年获亚洲文化协会艺

术奖助金得主。毕业于多伦多怀雅逊大学新媒体艺术系,并于法国勒弗诺瓦国立当代

艺术工作室取得深造文凭。现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体验设计」。

Robert Cahen

1945 年生于法国,1971 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并成为GRM (Groupe de

Recherches Musicales) 成员。Cahen 乃电子乐器运用的先驱,亦被视为录像艺术

界最重要人物之一。他将影像与音乐互相交织和转化,以示两者间跨媒介创作的可能

性。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慢镜运用,及其对声与影之间关系的探索,去营造一个

抒情诗意的境界。作品获法国及海外众多公共机构收藏,亦在不少艺术节中获奖,及

在多个重要展览中展出,包括:罗马维拉梅迪西斯奖(海外奖,1992)、应里尔市之邀

创作之永久性录像装置(欧拉里尔区,1995)、《罗伯特.凯恩在此》(阿尔萨斯当

代艺术基金会,1997)及《Le souffle du temps》(巴黎国家影像美术馆,2010)。

John Conomos

艺术家、艺评家及理论家,现任悉尼大学悉尼艺术学院副教授。自八十年代起参与国

内外多个展览,例如2009 年2 月于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展出了作品《Lake George

(After Mark Rothko)》。2008 年他为澳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Video Logic》的

代表艺术家,同年获ABC Radio National 委托,创作关于刘易斯布纽尔(Luis

Buñuel) 的无线电作品《The Bells of Toledo》于电台发布。2008 年获澳大利亚艺术

理事会授予一个新媒体奖助金。其最近两个展览是举行于澳洲摄影中心的《The Spiral

of Time》﹣当中包括论坛及著作出版(与Brad Buckley 合撰);另一个为于

Brooklyn's Plato Cave 举行的《Dada Buster》(2013 年9 月)。着有多本着作,

如《Mutant Media》 (Artspace/ Power Publications,2009)及近期与Andy

Dong 及Brad Buckley 合编之文集《Ecologies of Invention》(悉尼大学出版社,

2013)。目前正与Brad Buckley 合作文集《Erasure: The Spectre of Cultural

Memory》(Libris Publishing,英国)及传记《Milkbar》。

许敖山

生于香港,香港演艺学院音乐硕士(作曲及电子音乐),实验电子音乐组合VSOP 成

员,派对夜Sessions 唱片骑师。经常以多重身份游走于现代音乐、声音艺术、多媒体

剧场及流行文化之间。其作品曾于多个本港及海外的艺术节演出,包括「香港艺术节

」、「新视野艺术节」、「微波国际媒体艺术节」、「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上海艺穗双周」及「创意都市-伦敦」。2004 年由香港小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第

一首管弦乐作品《四季 Re-Autumn》、2006 年获邀到芬兰参加由Asia-Europe

Foundation 举辨的「Hearing Helsinki」、2010 年由进念二十面体委约创作第一出

多媒体歌剧《利玛窦的记忆宫殿》、2011 年为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开幕

创作《四象万相》。

给每一天的练习曲

由一百多位香港文化艺术工作者编写

伍韶劲、张慧婷 构思

(按姓氏英文字母序)

唐纳天、庄艺勤、奔子墨、费莲娜、陈晓岚、陈嘉文、陈慧君、陈伯康、陈丽云、郑

得恩、郑婵琦、郑秀慧、郑怡敏(阿金)、张志伟、张嘉莉、张康生、张景威、蔡颖

仪、蔡志厚、蔡仞姿、周耀辉、朱迅、钟纬正、钟小梅、钟惠恩、祈戴维、都佩仪、

任卓华、象、方咏甄、方韵芝、蛙王、冯美华、冯永基、Arianna Gellini、敖树克、

Mette Hjort、何庆基、何兆基、徐文玠、许敖山、叶颂文、Jhave、靳埭强、管伟邦、

Daniel Kurjakovic、关子维、郭达麟、邝宝铃、黎振宁、黎子元、黎慧仪、林岚、林黄

亦巧、刘清平、刘掬色、刘凤霞、刘天明、罗琛堡、罗淑敏、李智伟、李俊峰、李杰

、梁美萍、李颖文、李慧娴、梁以瑚、吕振光、麦咏诗、MAP Office、文晶莹、莫奔

、吴家俊、李立伟、潘诗韵、邵志飞、冼朗儿、萧竞聪、苏慧怡、耿婷、谭美儿、邓

凝姿、陶格、丁颖茵、杜澄兴、曾家辉、程理高、Michelle Vosper、韦志菲、尹丽娟、

王铃蓁、屈埃玛、魂游、黄英琦、黄宝儿、黄志淙、黄丽贞、黄照达、黄国才、杨我

华、杨天帅、杨秀卓、杨阳、杨志超、魏贝妮、俞若玫、余伟联、阮美宝。

面对这城市的纷扰,我们可否藉艺术可否发动能量,塑造一个不一样的社会?

过百位活跃于文化界的朋友,把他们对此时此地的感知与反思,编写成「练习曲」;

并藉分享这些「练习曲」,邀请社会大众一同学习。用敏锐的触觉看待生活,我们可

学到甚么?

参观者在这百位艺术工作者所编的「练习曲」中,随意抽一本,即场进行练习,然后

把感受纪录在纸上,喜欢的话更可与其他参观者分享。

展览后,将设有一系列网站、外展工作坊及出版等平台,将这些「练习曲」,进一步

向社会大众推广。

关于奥沙艺术基金

奥沙艺术基金为非牟利国际慈善团体,财政和行政上均得到奥沙集团其他业务支持。

奥沙艺术基金成立于2004 年,有三项主要目标:推动创意小区、文化交流和孕育创意思维。自成立以来,基金一直致力发展年轻一代的艺术教育及培训,藉鼓励他们参与艺术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创意和批判思维,同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多年来,奥沙艺术基金发起了多项国际性及前瞻性的项目,于本地及国际文化界广受赞誉。

目前奥沙艺术基金的工作重点在启发艺术与社会更深层次讨论。我们深信艺术家、作家、策展人和艺评人对当前社会及文化价值的议题所作的研究、分析、和讨论推动,将可于亚洲各地区、以至全球,带出更全面的思考角度。为推动国际艺术圈对亚洲当代艺术家有更深认识,奥沙艺术基金多年来将不少亚洲当代艺术大师带到国际艺坛,当中不少引起广泛瞩目,最佳例子有菲律宾当代艺术家罗伯托•恰比特(Roberto Chabet)(1937 – 2013)。这位作出对艺坛有重要贡献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梦想家、概念家、发明家、方士、诗人和热心提携年轻人才的佰乐,在奥沙的努力推广下,近年终为国际艺坛所注意。

到2013 年为止,奥沙艺术基金曾举办的展览有:与安迪‧华荷博物馆(四间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之一)联合策划的安迪.华荷展《你好,是我,再见—安迪.华荷的电影》(Hello It’s Me, Goodbye:Andy Warhol’s Cinema);已是第二届举行的非牟利展览系列《市场作业:对立面的磨合》(The Friction of Opposites),展览特别安排与商业性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同期于2013 年5 月举行,以此引,以此引发观众思考艺术内在的非商业性价值。

于2013 年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的「香港艺术发展奖」中,奥沙艺术基金荣获「艺术赞助奖」。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