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异域之后——东南亚当代艺术

日期:
2016年3月12日 - 2016年4月17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6年3月12日
空间:
索卡艺术中心

展览简介

策展人:孙艺玮

Curator:Sun Yiwei

艺术家 Artists:

Alfi Jumaldi(印尼), Beatrix Hendriani Kaswara(印尼), Budi Kustarto(印尼), Eko Nugroho(印尼),Gabriel Barredo(菲律宾), Idi Pangestu(印尼), Jose Legaspi(菲律宾), Kawayan de Guia(菲律宾),Kokok P. Sancoko(印尼), Marina Cruz(菲律宾), Natee Utarit(泰国), Putu Sutawijaya(印尼), Terra Bajraghosa(印尼), Ugo Untoro(印尼), Winner Jumalon(菲律宾), Wire Rommel Tuazon(菲律宾), Yuree Kensaku(泰国)

开幕 Opening:2016.03.12 16:00pm

展期 Duration:2016.03.12-04.17

新年伊始,索卡北京很荣幸地宣布将于2016年3月12日推出最新群展《异域之后——东南亚当代艺术》,甄选出17位分别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试图让观众领略在东南亚的异域之后是怎样一种当代艺术景观样态。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北京每天都有目不暇接的艺术展览发生现场,中国艺术家常态化的展览景观之外,索卡带来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无疑给正在发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东南亚诸国的艺术是各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东南亚美丽的热带风情之后也有东南亚不断发展的当代艺术。他们同样有受欧美艺术的影响,有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与发展,也有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自觉注入。他们的整体风貌会怎样区分于我们中国正在发生的艺术?有近乎相似的地方,也有完全不同的角度。异域之后是怎样一番不同于或者相似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景象?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一体化,资源无限共享的最新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在各自不同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可能对于艺术家本人国籍身份的区分度越来越不明显,看似越来越不分东西的视觉图像背后其实是异域之后的文化集合变形体。去欧美中心主义之后,离中国不远的东南亚,其当代艺术的发展采样,将由这17位东南亚艺术家的创作案例在索卡这次群展中集体呈现。

Alfi Jumaldi(1972,印尼)

看到这位印尼艺术家的作品好像走进他的潜意识的漩涡中,踏进了以文字为背景悬浮着石头与马匹图片的梦幻空间。有时他的画面中会有一个看起来绝望孤独的人物背影出现。这个人物背对着观众好像正要走开继续他无聊的旅程。Alfi的作品常常使用个人的体验,希腊神话和历史来关注或者思考生命的挣扎与身份问题。他结合多种技法和多层材料创作出拼贴的作品表面。他来自诗人的家庭,可他没有成为诗人而成为一名画家,他觉得他可以通过画画表达更多的想法,而他的作品实质上与诗相近。他的很多作品里包含许多文字或者一些重复的字母。一些文字来源于一些艺术家,诗人或者自己的一些感想,另外有一些文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其重点不是关于这些文字,重点是他在写这些文字的体验过程,就像冥想的形式,有时会忘记他正在书写。最后他不再关注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变为艺术家曾经经历的体验。他的作品接近于抽象,常常重复一些主题,比如骷髅、石头、仙人掌、遮蔽胶带、潦草书写的文字。这些观念和符号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当你和某些人交谈的时候,会引发你的想象。所有艺术家探索的这些想法都是每个人会经历或者处理的事情,比如对于生活或者自己的不满,或者生存的动机。这些观念有时是非常黑暗的,因为人不可能每天都开心,人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他的作品成为激发每个人经历困难或者情绪的工具。而过去的记忆则是他工作开始的出发点。

Budi Kustarto(1972,印尼)

在Budi的作品中,事物的本体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无穷无尽的自我解析,从2003年起,Budi便在他的作品中展露了这种思想趋势,当时他还是一位受过正规教育的雕刻家,以自身为题创作了一个雕刻作品以供解析之用。接下来他开始对处于三维立体中的本体进行雕刻转换,把身体的尺寸、空间结构这些内容转移到平面绘画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以批判的手法对实际空间中具体的雕刻内容进行改造,让他们转化后成为抽象平面的一份子。他用负像来象征他本人与其他人之间存在的距离。他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找出能代表各种含义的对象并引用过来,试图侵犯人类正在不断变化的价值感官,而这种变化正是某些文化神话进行各种操作的结果所导致的。他用独特的质询手法建立了一个批判性的案例,对艺术史上新近出现的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检视。作品中他自己创作的部分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结合在一起,这也象征他本人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Eko Nugroho(1977,印尼)

Eko Nugroho的作品生动再现了视觉语言和戏剧手法的应用。另外,他还将视觉艺术引入到大街小巷,在城市各个角落进行壁画创作,将社区结合在一起。他在生动的大众文化和街道文化中所表现的视觉文化的态度为新生代开创了崭新的领域,后来的艺术家在一些活动的社区重新复苏了亚文化音乐形式,诸如嘻哈音乐和地下摇滚等。

Gabriel Barredo(1957,菲律宾)

Gabriel使用很多他可以找到的物品,甚至是挡风玻璃上坏掉的零部件,废铁,木头,纸,椰子壳,瓶盖,传送带,电脑,电冰箱上的零部件都能充当他作品雕塑形式的一部分。他的作品看起来像是由日常物品构成的巴洛克风格的集合体。废品可以重新被利用在这里变为可感知的诗意,他带我们进入离奇的让人发狂的景象中。他与废弃物一起工作,却最终用他们传达出美学概念。使用金属制品是他创作风格的重要部分。这些作品由玻璃纤维,树脂等构成,他的雕塑很多是可以动的,成为动态雕塑家的代表之一。他希望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时,可以发挥各自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诠释作品背后的内涵。当被打磨出的扭曲金属,闪烁的宝石,模糊的人形图案与机械齿轮的转动结合起来时,它们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奇妙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Jose Legaspi(1959,菲律宾)

这位艺术家在转向纯艺术创作之前拿到了动物学和生物学的学位。他的作品多为肖像创作,在他的蜡笔画创作中,画中的人物看起来是迷失的,可怕的,阴森的。他作品中的意象也受菲律宾视觉文化的一些影响。他参照天主教,尤其是刑罚与殉难中更暴力的方面,恐怖影片和暴力中的场景,包括性欲,同性,身体在菲律宾社会的运行方面的禁忌。画面中的人物某种程度上是忏悔的,他的外形是纤弱的,小心的,但本质上是顽强的,坚持的,就像是一个若有若无的梦。他探索粉蜡笔这个媒介,用蜡着色,因此是容易破碎的。因为蜡笔在画面上是散开的,很难控制,最后出来的效果是颗粒状的。所以必须画到位才能把这些颗粒虔诚地聚集在一起。这种材料没有密度和油画的圆润度,想要建立起从亮到暗的层次,艺术家只能轻涂粉蜡笔的边缘。他用石墨去画出类似边界的外貌轮廓,看不到笔触,只有模糊的涂抹感。这个方式是忏悔过程的一部分,这是他对教条化的绘画的一种批判。他很讨厌儿时画水彩画将各种颜色混合画在画布上的感觉。出现在其画面中的人物是不自然的,不真实的,这些人物在一个空旷的灰色的舞台前部出现。画面中悬浮着一种幽灵与社会,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紧张感。炭笔的痕迹是粗略的,随意的,但足够形成转瞬现实的剪影,处在冥想状态的创伤感被表现出来。

Kawayan de Guia(1979,菲律宾)

他的作品是变为架上绘画形式的珍品陈列室。从这些珍品陈列室,可以看到艺术家们所生活的社会的缩影。里面有电视的石膏模型、汽水瓶、水平拙劣的通俗文化宣传单等,它们按照收藏者个人的观点包裹在一起。在公共活动场所之间还有一些带有宗教气息的盒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护身符、羽毛、米粒和干燥的果皮、槟榔――这些都是菲律宾北部各部族的祈祷用品。这位艺术家对视觉迷宫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因此他制定了一个像利伯斯金的过程导向一样的迷宫式隐喻。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没有道路的迷宫。这里没有回廊也没有出口。只有盒子套盒子、或者房间套房间,艺术家的这种理念在他以往的绘画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他坚持按时间和空间把它们分为六个大类,至于展品本身的性质反倒无所谓。虽然这些内容并不完整,只能按碎片处理,但这恰恰是迷宫博物馆的特色所在。这里没有伶牙利齿的导游跟着进行解说。我们的前后左右只是这些碎片,它们多方位、多角度地诉说着事情的全貌。艺术家也与其他人一样喜欢对物品进行分类。在流动的状态下,他能够发现固定的对象。为了配合珍品陈列室的重新启动,艺术家中止了他的一切行程,认真对展品进行分类以期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艺术家在非线性的散漫空间移动,最终形成规矩的线性结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作品。

Kokok P. Sancoko(1974,印尼)

他着迷于通过画面形式和颜色的解剖与交叉去探索绘画的可能性。他常常减少具体物象,比如一个苹果或是一朵花的具体图像表达,却直达画面的本质。用一种近乎抽象的现实主义,尝试创造一个视觉的二维地图。这种并列的图像描绘了具体和半透明的变化,由一种记忆的视觉世界,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视觉认知组成。

Marina Cruz(1982,菲律宾)

新生和家庭是她作品中循环出现的主题,她最引人注目的她描绘来自她妈妈和姑姑易碎的,破烂的连衣裙。她发现它们被埋藏子一个老的衣柜中,当她想找一些材料用于大学一个项目的时候。这些连衣裙带给艺术家超现实的感觉,可以想象到她的妈妈还是婴儿的时候。她把它们作为老去的见证和一种储存记忆的方式,直接放到油画布上成为自己创作的核心元素。

Natee Utarit(1970,泰国)

Natee的很多作品涉及真实与虚幻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与美丽、梦想、希望与完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将真相本身从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中提取出来。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泰国六七十年代创作的旧式印刷品,照片和画像。同时从一些书上搜集到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泰国儿童课本中的画片。他觉得讨论一些泰国的社会文化和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他的绘画语言。泰国国旗的形式曾是儿童课本中最常见的对象。对象其实是有特定的意义,艺术家所要做的是选择出适当的对象作为沟通主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Natee的作品在泰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美学的假设进行探讨,而儿时一些旧的印刷品和老玩具,泰文化中的神话传说,西方对泰国历史的影响,都对Natee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Putu Sutawijaya(1971,印尼)

Pupu试图建立起自己的创作领域,之前的大多数巴厘艺术家更多的在作品中通过选取当地的事件或视觉元素来表现巴厘风情,但他却有意避开这些领域,更多的在轮廓上使用重笔来表现变化的人物,他承认这些人物中所表现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对巴厘舞蹈家姿势和舞步的观察和研究。没有被交待任何身份背景的“身体”作为主题不断的浮现在Putu的作品中,一张又一张,Putu 不知疲惫的描绘着一群群跳动的人体。而我们却不能凭经验对这些“类似”的作品作简单的略览,一带而过。如对印尼的传统略作了解便会发现,与古希腊人一样,爪哇人对身体有着自己的哲学,他们认为身体是宇宙平衡和生生不息的缩影,受人崇敬。Putu似乎把信仰赋予在这些赤裸的人体上,在跳动的人体背后,彰显的是活力与生命的不息。

Ugo Untoro(1970,印尼)

Ugo Untoro从一开始就没有有意沿循某些风格和社会政治主题,而是自由发挥,不受传统和个人主题的约束,追求简约的视觉意象,在他很多绘画作品中,表现了同样的观点:在实物作品中采用简单的手法表达简单的视觉效果,他灵活自如地运用着视觉套路和材料选取,即使在作品中采用社会要素,表达方式则具有个体视角,而非传统模式。

Winner Jumalon(1983,菲律宾)

Winner的艺术实践主要探索画家与绘画,艺术世界与个人模糊不清的视觉肖像的发展。他用超现实的,多层次的叙事手法,重新创作人格和现实状况下的肖像画。他的作品使记忆和历史模糊不清,从而表达对人类心智弱点与优点内在的好奇。他的作品从他家乡三宝颜市的语言,故事,风俗习惯,风景中汲取灵感。他常讨论一些特别的面庞和使他产生灵感的空间。他作品中的身体可以被视为对个人的,文化的,艺术的身份问题的持续探索。画面常常感觉流动又互相联系的,由真实又虚幻的人物图像构成。菲律宾的文化与历史很明显地和艺术家本人的体验与家庭历史联系起来。通过合并历史,神话和自身的经历,他用菲律宾共享的文化遗产去塑造自己的创作。

Wire Rommel Tuazon(1973,菲律宾)

这位艺术家作品中,字母形成了冲击内文,高度现实或者超现实以至于模糊了非现实与事实中的界限。他强调语言转换的文本,很有天分促使他在观念与发自内心的揭示中,使他的艺术呈现了深度,以准确的反射在这些字母上揣摩情感的价值。超越人世精神的测量,看似普通或随机,却引起此处与彼地对画的感受,对字的认知,以及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Yuree Kensaku(1979,泰国)

泰国艺术家Yuree Kensaku呈现着被流行媒体神话的理想爱情,她使用各类怪异及完美化的角色组合,诙谐地嘲弄真爱的虚伪性,特殊媒材的使用更丰富其作品的多元性。她巧妙地运用各种象征性的材质与鲜艳大胆的色彩呈现艺术家所认知的流行文化,透过在各式材质上的独特漫画式的绘画,表达艺术家对泰国当地与世界的深层思考。不像一般女性艺术家,笔触厚重短促,内容取才于泰国精英分子的爱情故事和好莱坞的电影故事,青少年的漫画,用诙谐逗趣的方式去表现,但仔细看却有悲观的情绪在里面。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