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展览日期: 2015.7.18 – 2015.9.6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五13:00 – 21:30,周六和周日 10:00 – 21:00, 周一闭馆
地点: 广州市白云区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3期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地铁2号线黄边站D出口)
策展人: 蔡明亮
VIP预览专场: 2015.7.17
蔡明亮讲座: 2015.7.18
蔡明亮、李康生见面会: 2015.7.19
主办机构: 广东时代美术馆
特别鸣谢: 时代地产
展览门票50元,预售优惠购票电话:020-26272363
继成功举办法国卢浮宫“蔡明亮个展”、纽约影像博物馆“蔡明亮回顾展”、台北故宫“发现彼此”联展、2007威尼斯双年展之后,这位享誉国际20余年的先锋艺术家应广东时代美术馆之邀来粤,将在大陆举办首次个展——来美术馆郊游:蔡明亮大展
这也是蔡明亮作品以原作的形式,第一次在大陆呈现。
艺术家介绍
蔡明亮导演是台湾电影新浪潮第二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犀利冷酷的影像风格展现出现代人空虚而封闭的精神世界。其作品《爱情万岁》、《河流》、《天边一朵云》、《郊游》先后荣获1994威尼斯影展金狮奖、1997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2005柏林影展银熊奖、2013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并五度荣获国际影评人协会费比西奖。2009年,其作品《脸》入藏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卢浮宫,成为该馆首部电影典藏。
作为电影界最具跨界能力的艺术家,蔡明亮导演近年积极投身当代艺术创作,影像装置《是梦》入选2007威尼斯双年展,2010年又获台北美术館典藏;2014年与布鲁塞尔艺术节、维也纳艺术节、台北艺术节、光州剧场艺术节合作,编创舞台剧《玄奘》。同年于台北教育大学北师美术馆,以影像装置方式展出《来美术馆郊游》,创下电影走进美术馆的历史创举。
展览内容
《郊游》影像装置展(《郊游》未收录于正片的单一原始镜头,分别投映于展场中。);
《郊游》正片以非影院方式放映;
蔡明亮主题纪录片《昨天》、与李康生对谈《那日下午》特別放映;
蔡明亮深夜讲堂,老歌分享;
金马影帝李康生影迷见面会。
活动一览
观众凭一张门票,可获得什么?
一整天感受蔡明亮影像魅力的时间;
与蔡明亮、Koolhaas联手营造的展场空间亲密接触;
聆听蔡明亮电影讲座,并互动交流;
观看纪录片《昨天》《那日下午》,深入了解蔡明亮艺术的主旨与源头;
影迷签名会(仅限正版)。
各位朋友:
昼短苦夜长,何不来郊游?
时代美术馆,广州七月秋!
七月,蔡明亮邀你来时代美术馆郊游!
附件:蔡明亮给影迷的一封信
不久我要去广州了
会遇到你吗
你会来看我吗
来美术馆郊游
不是电影院
你会来吗
用我的方式看
我是作者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的作品
就像一道菜该怎么品尝
没有比厨师更懂
你平常习惯的看碟
通过电视电脑小屏幕
手机 课堂
还有人私下在咖啡厅办我个展
有人因此着迷
或
更多是厌恶
二十几年都是这样
很少人在电影院看
当然因为没机会
十年前
上海的电影刊物要我写几个字
给广大影迷
我心里清楚
广大是没有的
真心痴迷是有一些
我对他们写下
你们并未真的看了我的电影
期待那一天
这一天终将到来
但也不是电影院
这不单是我作品属性问题
也是大环境的种种局限
短时间不会改变
我原以为
这辈子
我的作品不会有机会堂堂正正的出现在你眼前
去年郊游在台湾北师美术馆展演3个月
轰轰烈烈
广东时代美术馆就来邀
很积极
山不转路转
我决定来
就是想让喜欢我作品的朋友
真正的
看
我的电影
光影彩度
声响音量
氛围气味
投影材质
都是作者式的
你手中也不会有一支供你快转的遥控器
你可以走掉
或睡着
我们各自拥有了自己的权利
你会来吗你在哪里
住很远吗
我要来
带小康一起来
----------
蔡明亮
1957年生于马来西亚,1977年来到台湾,1981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在校期间开始写作舞台剧剧本,并亲自执导三部作品,以幽默的手法处理关于现代社会、寂寞、都会生活形态的狂乱等主题。之后的十年,他置身于电视工作,并从事剧本写作。随后,他重回剧场工作,也从事戏剧课程的教学。
1991年,蔡明亮在一个青少年聚集的电动游乐场里发现了李康生。在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表演课程的情况下,他还是成为蔡明亮最钟爱的演员。蔡明亮为他写了《青少年哪咤》的剧本,从此他便以小康为名,为蔡明亮影片里的核心人物。
1993年,以《青少年哪咤》获得日本东京影展青年导演影片单元「铜樱花奖」、法国南特影展「处女作最佳影片奖」。
1994年,以《爱情万岁》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费比西奖、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97年,以《河流》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和国际新闻奖、芝加哥国际影展银雨果评审特别奖、圣保罗国际影展影评人奖、新加坡国际影展评审特别奖。
1998年,以《洞》获得 1998年坎城影展费比西奖、芝加哥国际影展金雨果最佳影片、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亚洲导演、最佳亚洲影片奖。
2001年,《你那边几点》参加坎城影展竞赛项目,并获得高等技术大奖录音项目(杜笃之),芝加哥影展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奖,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金马奖评审团影片特别奖、个人特别奖。
2002年,法国文化部及法国国家艺术创作中心委托蔡明亮导演以其独到之艺术观点记录不断变迁中的台北,《天桥不见了》即是记录台北天桥消失后的记忆。
2003年,拍摄《不散》,不仅得到威尼斯国际影展费比西奖、法国南特影展最佳导演奖,荣获芝加哥影展金牌奖、亚太影展评审团奖、夏威夷评审团大奖、金马奖评审团影片特别奖,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入围年度
10大电影。
2004年,法国文化部国家电影局 ( CNC )颁发给蔡明亮导演法兰西共和国最高荣誉奖文艺骑士勋章。同年拍摄《天边一朵云》,更获得 2005年柏林影展三项大奖杰出艺术供献银熊奖、影展创办人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他也跨越电影的领域投入纯艺术之创作。以装置艺术及行动表演艺术《花凋》参加由国际华人艺术家蔡国强先生策划的金门碉堡展。
2006年,为了庆祝莫扎特 250年诞生纪念会,奥地利维也纳莫扎特基金会出资邀请他拍摄电影剧情长片《黑眼圈》,从现代创作的角度重新发挥莫扎特创作的精神和讨论之议题。
2007年,以《是梦》重现老旧戏院的装置艺术,代表台湾参加威尼斯美术双年展,同时也以《情色空间》在国立故宫博物院《发现彼此》国际电影装置展大放异彩。
2008年,为意大利陆卡影展拍摄著名歌剧家普契尼逝世150年的纪念短片《蝴蝶夫人》。
2009年,历经三年的构思与拍摄,完成罗浮宫首部典藏电影艺术作品《脸》,成为电影进入世界艺术殿堂的创作及标竿。
2010年,以艺术家身份持续创作,装置艺术《是梦》获北美馆永久典藏,并获邀于上海双年展展出。受邀于学学文创大楼展出为期49个月的《河上的月色》装置概念展,录像装置作品《情色空间》与《情色空间2》也分别受邀于国美馆与日本爱知三年展展出。
2011年,与知名服装设计师古又文合作,以短片《洞2011》跨足时尚界,之后于松山烟厂展的锅炉房,展出装置艺术《锅炉里的剧场》。同年接受两厅院邀请,重返阔别27年的剧场,执导三出独角戏《只有你》,重返了阔别27年的剧场。
2012年起,以短片《无色》为出发点,与不同城市、不同领域合作,展开了一项李康生慢走长征的影像创作计划,其中《行者》入选为坎城影展影评人双周的闭幕影片,《金刚经》也获选为威尼斯影展短片单元的闭幕影片。
2013年,回到故乡古晋,完成第五部慢走短片《行在水上》。以第11部电影作品《郊游》四度征战水都,获威尼斯评审团大奖银狮奖与金马奖最佳导演。第六部于法国马赛取景的行走短片《西游》也入选了柏林影展电影大观。
2014年,与布鲁塞尔艺术节、维也纳艺术节、台北艺术节与韩国光州亚洲艺术剧场合制舞台剧《玄奘》,于该城市演出并举办装置展及电影回顾展,深获好评。同年,于台北教育大学北师美术馆展出《来美术馆郊游》,写下电影走进美术馆的历史创举。
----------
「来美术馆郊游」访谈
与谈者:蔡明亮,电影《郊游》导演、林曼丽,北师美术馆主持人
提问者: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电影社(王振恺,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四年级、张以均,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三年级、萧又瑄,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三年级、李明庭,语文与创作学系二年级)
蔡导的电影进入美术馆,中间有何过程?
蔡明亮:
我的电影进入美术馆是因缘际会,是有点被诱发的。当电影拍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有ㄧ些非电影界的,如艺术界、剧场界、美术界找我做作品。1997年就有人找我了,到了蔡国强的金门碉堡是2003年 ,我开始意识到我的作品被美术界注意。欧洲的艺术界会看重电影界且彼此互通,但是在亚洲,从来没有过。
2003年我拍了《不散》后,林鸿章就开始跟我接触,2007年我跟他合作,由他策展,代表北美馆去威尼斯参加双年展,做了一个影像装置作品、一部短的电影:《是梦》,用35厘米拍的;它同时有一个更短的版本,是第六十届坎城影展受邀的开幕短片之一。
后来因为我在故宫卖票的关系,认识了林曼丽老师。曼丽老师跟我的第一个合作是在故宫,由鹿特丹导演策画的「发现彼此」展览 ,他选了几个亚洲艺术家跟电影跨界的创作者来做,作品名是《情色空间》。第二个合作是北师美术馆「序曲展」时拍的短片作品,「序曲展」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由我身为一个电影导演,跟一群前辈大画家做展览。这是林老师的构想,用电影导演的角度去做一个影像来跟那群画家的自画像作对话,所以有了《化生》 这个作品。因此整个过程来说,我跟美术馆的关系是渐进的,越来越密切。不只是国内,还有国外,《是梦》、《情色空间》不停地受各国邀请。
我的触角逐渐伸进美术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罗浮宫。罗浮宫在2005年就邀我了,从筹备、发想到剧本创作,最后拍成电影,整个过程花了四年,直到2009年《脸》进入坎城影展。在欧洲,典藏录像(Video Art)是当代艺术的概念,而罗浮宫过往收藏的完全是画、雕塑,没有收藏过电影创作。罗浮宫典藏首部电影,这个概念在全世界是首创的,找一位导演,像找一位画师一样来做创作,这是他们的创新概念。
所以这样的过程像是一种呼唤,也是蔡导自主地靠近吗?
蔡明亮:
一直以来美术馆的确在对我呼唤,这反应了一件事──自电影的诞生到现在,一百多年以来,走到了一个非常主流的价值观:市场的概念、纯粹的商品化。这是来自好莱坞的概念:电影是一门生意、买卖、消费,要看票房的,所以它在制作上有固定的模式和机制,而缺少了创意、生命。我非常清楚这一点:电影已失去了创作的自由,电影院已经变成一个Shopping Mall,欣赏电影已成为消费电影。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浮宫才会适时地跳出来提醒大家:电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基础就是要有创作自由,你们要给我一个自由性的电影。所以他们选了他们认为亚洲,或世界上还能有自由创作态度的导演来创作作品。
在拍《郊游》之前,我就跟林曼丽老师说了这样的念头:这部电影要在美术馆放映。罗浮宫即使收藏了一部电影,但他们只提供一个概念,执行面上没有完全认定这部电影是在美术馆放映;电影本身已经与发行商的概念根深蒂固的连结,很难转换过来。所以我跟林老师提这件事,她就说:好,你来拍,我们再来乔时间。整个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电影进入美术馆,对蔡导而言是否还有特别的意义?
蔡明亮:
一路下来,我慢慢地思考我的电影要如何存活,如何继续发展和自由创作。现在的院线当然可以放艺术片,但它是边缘化地放,总有一天真的会消失掉,再来的环境都是好莱坞的电影,那些边缘的观众会逐渐消失,随着时间也很难再培养新的观众。欧洲的观众比较多样化,有较大的包容性,因为他们的观众是美术馆培养的;而亚洲的观众是看电视、商业电影长大,水平因此每况愈下,他们接收的,都是那种普通的、实时性的、感官的,或者消费的东西。这些接连的关联:电影的没落、电影要找到一个新的生存空间、观众的培养,整个思考下来以后,我就决定我的电影最好能放在美术馆里面,被看到、被使用到。
电影其实是艺术,如果常常来美术馆看各种艺术,也看到影像,那就会潜移默化地被教养到除了商业片以外的不同形式,这样的教养可以很慢,也可以很刺激、很深层,正因如此,电影进入美术馆才有它的特殊意义,对电影的发展而言新辟了一个基础。做为艺术片的时候,电影比较多思考到的是它的社会功能:开发、启发的概念,而不是单纯的娱乐而已。而美术馆是一个让人亲近艺术的公共场域,让人变得比较敏感、有较开放的审美观念;美术馆本身更是一种概念,可以在这里看到不同的东西,可以去讨论、争辩和怀疑。因此对于电影来讲,美术馆是它最后一个堡垒,我在这里争取到了一个空间和很长的时间,让它发生很多事情,而不像在电影院里面只能被观看,而是能有许多枝枝节节发展的可能,可以跟别人发生各种关系。
从北师美术馆主持人的角度来看,电影进入美术馆又有何涵义呢?
林曼丽:
现在是电影进入美术馆一个非常好、也是一个成熟的时机。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电影工业的时代,商业机制宰制了整个电影的发展,所以「电影作为一门伟大艺术」的事实,在现今的状况,是含有一种危机存在的。而在艺术界,对于跨域的概念已越来越不受限制。所谓跨域,是回到创作的一个原初的点,让创作者可以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媒介去创作,当然这就让传统美术和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创造了电影和美术馆之间的新界面。
此外,就是艺术教育的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美术馆作为一个社会美感教育的角色。我们在大学做美术馆,就是为了把美感、美学和艺术教育扎根,这是很重要,也不得不做的事。第二个层面,是美术馆作为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场域,场域跟空间是不一样的,空间没有精神性,而场域有精神性,含融许多有形无形的东西,它乘载了艺术品,以及艺术背后无形的文化内涵。电影进入美术馆,正因为美术馆具备这两种层面,不同于院线的商业机制,它提供给艺术家的是一个舞台以及对话的场域,让彼此凝结,产生出更多的共鸣、内化出更多的想法。经过如此美感、美学培养的过程,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家、创作者,以及最重要的,培养出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和欣赏者,这是美术馆存在的价值。
电影应该以何种切入点进入美术馆?会考虑到甚么?
蔡明亮:
我的电影是在我有生之年进入美术馆,而且是我自己要进来的。进来美术馆后,我才知道我在走一个更难的功课:要如何在这里放我的电影?我要怎么放,让观众觉得跟电影院有所不同?《郊游》是在未拍之前就想放进美术馆,但这不是一个介绍如何拍电影的展览,而是让观看的人感受到:原来电影艺术是这样,原来电影可以这么自由。电影艺术是复杂的,因为它有时间跟空间,跟装置艺术非常不同,我们需要突显这个媒材的强项、它的特质。
在电影院放我的电影时,很多人会直觉这是一部艺术片,因为它就在讲时间、空间,而不是在讲平常我们知道的事情;当我的电影到了美术馆,也是在讲时间、空间,但在这个场域里它却更自由,继续发生、发展中,而不只是单单显示一个因果关系。一张剧照可以是独立的视觉创作,而一个镜头就可以是一部电影。我相信我进美术馆,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开拓所有电影人的眼光,我希望有越来越多人思考他的电影够不够自由、要不要自我。
林曼丽:
连结「时间」跟「空间」会是电影进入美术馆的最大挑战,这里的空间还包含美术馆场域的特质。电影如果放在院线,它本身是一个创作完成的东西,放完就结束了,但是进美术馆展览却是一种再创造:在这个作品里,再创造一个新的作品。《郊游》就如同一个结晶体,把结晶体里面,一些本来未必看得到、隐含的东西重新抽离、分解出来,在这过程里面,又发展出新的艺术型态,最终以展览的方式呈现。
蔡明亮导演的作品是可以响应这样的过程的,在他的电影里面,不管是视觉、美学,或者背后更深层的内涵,都很适合在美术馆这个场域再创造,释放出他作品里独特的艺术能量。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