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以250余件经典作品案例,
回溯中国笔墨嬗变的悠久历史,
系统梳理与解析中国传统书画的传承与发展,
呈现其背后独特的文化系统、人文审美与精神内涵。
在全球文化视野下,
引发对中国传统笔墨当代实践的新思考。
复星艺术中心将于2020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呈现展览“笔•墨”。本次展览由“图画真解:书画笔墨演进概览”和“草篆之境:潘公凯笔墨探索案例”两个主题章节构成,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结构的经典表达形式之一的“笔墨”作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多媒体记录呈现中国画的笔墨复杂衍变的悠久历史,引领观众透过笔墨之精妙,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并在全球性文化视野下对中国笔墨问题进行现代阐释,展开未来学意义上的思考。
此次展览“笔•墨”的呈现基于复星艺术中心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达成的“馆校”战略合作。通过此项合作,在艺术展览实践领域和人文艺术理论研究拥有各自突显优势和行业引领性的两所机构将强强联手,结合各自在人才、资源和管理上的优势,拟以学术型展览、公共论坛讲座、艺术理论工作室、艺术人才实训基地等形式,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化、公共艺术与当代城市生活、公众艺术教育、艺术理论和策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高校与艺术机构“馆校共建”的可能性进行开创性的探索。
二层主题:“图画真解:书画笔墨演进概览”
本文献展循照笔墨体要,精拣历代图画文献及相关要典,梳理并呈现中国绘画中笔墨的源流、肇迹、鼎兴及嬗变;图画文献虽非古人手迹,对之亦足以感其意气妙旨,沐其人格风范;从游笔墨,理会文人画传统、笔墨精义要指及演进路径。
笔墨既是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结构的经典表达形式之一。但近百年来,笔墨一事却多致争构,其中缘由纷杂。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及这种转型所激发的绘画艺术生长样态和评判标准的多样性,构成了上述争议的总体语境。本次展览则对诸如究竟如何辨识和界定中国画中的笔墨,其中程式和标准如何?如何看待笔墨在文人画传统中的位置,如何理解画事之即人即事?笔墨所体现的精神旨要在当下和未来是否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或价值,这种生命力或价值如何能获得整全性和普遍性?以及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建立笔墨学的可能性等问题进了探讨与思考。
三层主题:“草篆之境:潘公凯笔墨探索案例”
本次主题展将通过纸墨、多媒体等形式展现潘公凯先生近年创作的作品,重点聚焦于中国笔墨的书写性以及整体笔墨语言体系的建构,寄希望于以此展促进中国广大观众和国外研究者在新时代语境下理解与感悟中国艺术传统,对中国画的当代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道路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
潘公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曾连续在中国两所最重要的美术学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担任院长,主持并领导了两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其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组织了《中国笔墨的当代阐释》研究课题,力求以全新的现代语言表述,借用现当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中国画核心问题——“笔墨”及其结构进行重新梳理与深入解析,特别是将传统画论中的关键概念与核心主张放到国际化的知识学平台上进行阐释与辨析,采用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对比参照的方式,以凸显中西方绘画的差异与共性。
特别鸣谢
此次展览特别感谢豫园股份、豫园文商集团、东方生活美学电商平台东家APP和高端草本护肤品牌WEI蔚蓝之美的支持。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