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于11月3日在刘海粟美术馆荣幸呈现特别单元展览《进·退——集体式的个体力量》。本次展览邀请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共同参与完成。游学经历究竟带给这群年轻人怎样的新面貌?这“新”可能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也嵌入于他们的日常语境中。本次展览的策划初衷就是去呈现这一代艺术工作者身上由相似语境而产生的新普遍性,策展人张吉星将其称之为集体式的个体力量。
进与退代表着在同一参照下的相对动作。如果我们将视域转换,二者反而可以形容不同目标对象下的同一行为、状态甚至是态度,由此构成了本次策展的线索。“进·退”隐含着三个层面的表述。首先,对于这些参展艺术家来说,海外留学是他们向全球化当代艺术语境迈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这“进”又是“退”,他们退远一步去审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比如,面对同一个创作主题“广场”,艺术家颜达夫选择在⻄方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公共与私密的权力关系,而另一位艺术家陈嘉屹则关注于今天在中国广场上发生的行为常态。其次,“进·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和生活状态的选择。 本次展览中的很多人都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看上去他们离所谓“职业”又远了一步,可这又何尝不是对艺术身份惯性认知的突破。这一点又与“进·退”的第三层含义紧密相连。相比于被定义和找参照,这些艺术家更聚焦于个人创作上的独立探索和自我接受上,比如,虚拟网络是很多艺术家成长语境里的重要场域,所以键盘和程序就是他们自然而然的媒介选择,但也有如艺术家陈燕菲这般继续在自身的创作脉络中去探究绘画本体的坚守者。
如果没有预设的参照,就没有绝对的进与退。在当代艺术的边界被无限延展的今天,狭隘地定义或总结群体性的创作特质是不完整的。但是这些参展艺术家有着相似的留学经历也是既定的事实,这个事实带给了他们什么? 因人而异但也殊途同归,那就是艺术的多元化与审美的包容性。本次展览是一次集体亮相,展现的却是这群艺术家集体式的个体力量。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被称作这一代,也希望有一天他们不再被称作这一代。
前言
本次展览邀请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共同参与完成。游学经历究竟带给这群年轻人怎样的新面貌?这“新”可能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也嵌入于他们的日常语境中。本次展览的策划初衷就是去呈现这一代艺术工作者身上由相似语境而产生的新普遍性,我将其称之为集体式的个体力量。
进与退代表着在同一参照下的相对动作。如果我们将视域转换,二者反而可以形容不同目标对象下的同一行为、状态甚至是态度,由此构成了本次策展的线索。“进·退”隐含着三个层面的表述。首先,对于这些参展艺术家来说,海外留学是他们向全球化当代艺术语境迈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这“进”又是“退”,他们退远一步去审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其次,“进·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和生活状态的选择。 本次展览中的很多人都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看上去他们离所谓“职业”又远了一步,可这又何尝不是对艺术身份惯性认知的突破。这一点又与“进·退”的第三层含义紧密相连。相比于被定义和找参照,这些艺术家更聚焦于个人创作上的独立探索和自我接受上。如果没有预设的参照,就没有绝对的进与退。在当代艺术的边界被无限延展的今天,狭隘地定义或总结群体性的创作特质是不完整的。但是这些参展艺术家有着相似的留学经历也是既定的事实,这个事实带给了他们什么? 因人而异但也殊途同归,那就是艺术的多元化与审美的包容性。本次展览是一次集体亮相,展现的却是这群艺术家集体式的个体力量。希望此刻的他们不被称作这一代,也希望未来的某一刻,他们可以被称作这一代。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