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参展艺术家:朱雁光、周民、当代艺术工作室所有成员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3818库 湘宁美术馆
趁我们都还活着
俞心樵
当代中国艺术的小组或群体现象,早已烟消云消,丧小组或丧艺术群体是持续最久、乃至唯一持续、并活跃于今的一个群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朱雁光与大张共同创建了WR小组,该小组在创建之初就有一位艺术家意外去世。该小组于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为中国首届现代艺术展吊丧",以几近惊世骇俗的集体表达方式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令人印象深刻。
以死亡为主要题材,朱㕍光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曾有多个系列的作品呈现,直至2000年元旦大张直接以自身的死亡为作品,似乎要刻意地表明,死亡也是可以职业化、专业化的,死亡这个领域也有行家里手。只有死去之后,才能活得更好。而芸芸众生,由于堕落为死亡的门外汉,而显得粗鄙、平庸、甚至愚蠢。
丧小组或丧艺术群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突出地表现在2000年之后,朱雁光与周民在北京培黎大学重启吊丧计划,同时将创作与教学合二为一。这可以称得上中国学校中最早的当代艺术专业。尽管它不如名校的艺术专业那么显赫,却更具实验性、渗透性、可塑性和有效性。多年来,我在各个现场见证了该小组绝大多数的艺术实践。
丧、或吊丧,兼有死亡之内容但毕竟不等同于死亡。其艺术精神,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为缺失独立与自由因而不能成立的个体举丧,为虽然成立但始终不能成功的国族举丧,终结把喜事办成丧事、或把丧事办成喜事的传统,而是实事求是地把丧事办成丧事,让人与事稳准狠地各就其位、各归其所,世界方可见勃然之生机。
以艺术为生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以生命为艺术,才真正值得点赞,而死亡乃是生命之核心,如果没有死亡的支持与滋养,生命须臾不可存在。趁我们都还活着,每个人都来为自己办一次丧事,这是完全必要的。
谨以此祝贺"当代艺术工作室丧小组十年文献展"!
2014.6.17.北京竹内居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