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2020+

日期:
2020年8月1日 - 2020年10月18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20年8月1日
空间:
红砖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村顺白路马泉营西路路口西100米路北)
策展人:
闫世杰

展览简介

艺术家:陈劭雄、陈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洪浩、黄永砅、梁绍基、林天苗、安·罗夏、瑞秋·罗斯、安利·萨拉、宋冬、陶辉、王功新、杨振中、尹秀珍

2020年,我们面对着近百年来最难以抹去的“疫情”时刻:突发的公共危机和社会事件笼罩全球;个体、集体,生命、自然,当下、永恒,一切已知的坐标来到重建秩序的十字路口。正如此次展览策展人闫士杰所说:“2020已成为我们面前的时间界碑,有形、无形的语言,逐渐沉淀为集体记忆。”展览“2020+”试图通过15位艺术家独到的思考与行动,打开更加多维的认知空间。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为2020年“世界地球日”创作的《地球视角》,将作为“2020+”展览的线上作品呈现给观众。艺术家以地球上9个特殊的自然、人文事件的地点,创作了9张不同角度的地球图像。这一作品表达了地图、空间以及地球本身是被建构出来的事实,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有权利从新的视角去探索和解读这个世界。

展览的线下部分在瑞秋·罗斯(Rachel Rose)的影片《一分钟前》中拉开帷幕:西伯利亚平静海岸上陡然刮起冰雹,狼狈的半裸游客们慌忙避难;影片的下一个场景则复制了当时已年届九十的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访谈场景。访谈拍摄于他1949年设计的位于森林中的玻璃房子,“玻璃房成为象征不可避免的灾难性未来的纪念碑”。作品构成了一个庞杂、动荡而濒临破碎的虚构世界,探索了内部与外部、死亡与生命多个状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陶辉的作品《你好,尽头!》,九个录像以规则的矩阵形式排列在展厅中,强调了作品内容之间的互文和平行关系。镜头中主角对着电话道出不完整的、单方面的对话;摄于京都的影像,日语念白所讲述的故事却改编自中国的社会新闻和艺术家的个人经历,这些带有疏离意味又似曾相识的片段全然附和呼应着作品主题所揭示的临界终结之感。

洪浩的《再生》把大量有关我们现实生活里的票据、表格、合同等,翻过来利用空白面作为作品的媒介去拓写另一面的文字,呈现出一种两面性,试图让那些已经失效的原物历经一次再生的过程。

杨振中的作品《我会死的》,在十多个国家拍摄了近千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种族的人。他们用十多种不同国家的语言,面对摄像机说:“我会死的”。作品以轻松、幽默、矛盾的方式,指涉一个令人不安却又非常严肃的话题。陈箴用面对死亡的感知,创作了作品《水晶体内景观》,将十二个易碎的水晶玻璃制造的心、肝、肺等人体器官放置于一张透明的床上,发人内观与深省。

黄永砅的《羊祸》以《山海经》的牛头猪耳,头长四角,身披牛皮的怪兽为形象,怪兽俯视着150张羊皮组成的“羊群”。当人步入其间,亦同被“羊群”所淹没,在人、牛、羊之间构建一种诡异的食物链,周而复始,“人”是这则神话的起因,也是后果。陈劭雄的《集体记忆》系列将那些被认为是精英主义起源的公共艺术机构重新定义为拥有广大群众记忆的“景点”和地标性建筑。作品是陈劭雄主导的一场由公众参与的艺术实验,将拥有共同记忆的社区居民的指纹作为数码照片上大小不一的像素点,以体现对集体生活空间的追忆。

林天苗的作品《缠的扩散》选择使用了缝麻袋的工业用针(长度 15cm),像刀子一样锋利的针,可对人造成直接的伤害。当两三万根针,针尖向上,被密密麻麻地直立排列在一起时,针的视觉效果变得像皮毛一样柔软,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攻击性。棉球柔软无攻击性,随着数量的增加,棉球的扩张性和进攻性也急剧增强着。影像的介入是直觉的选择,手在不断单纯重复缠绕着棉球的行为,既挑战着观众的忍耐力,又让作品具有活着感觉。

王功新的作品《对话》呈现了一个盛满墨水的矩形平台,上方两盏灯泡交替起落。在平静的升降与光线流转中,观众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看似稳固的场域变得不再稳固,紧绷的临界感与水面的款款波纹生成一种情绪与视觉的相互消解与对话。

梁绍基的作品《寂然而动》重塑了“圆形”,也打开了无维度的场域,一台被解构的无指针的钟台撒落于地,被云丝紧裹的钟摆悬石预示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与到来。

安利·萨拉(Anri Sala)的作品《当且仅当》中,庭院蜗牛缓缓从中提琴琴弓的一端爬向另一端,打破了音乐家演奏时的微妙平衡。蜗牛因缓慢的步调成为表演中的主角。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中提琴独奏悲歌”在音乐家与庭院蜗牛之间产生的触觉互动中被颠覆,演奏以近乎平日两倍的时长结束。悲歌蔓延成一场痛苦、无序的旅行。

安·罗夏(Anne Rochat)立下了名为《此时此地》的多国徒步行走计划,在本次表演(在满月之夜的24小时内实时拍摄)中,她穿越了长120公里的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行走与环境的合一,博大中的渺小,赋予了这次徒步旅行超乎想象的意义。

宋冬创作的参与行为装置《界碑》,邀请观者在碑上用水书写,快速消失的字迹,反映了记忆与遗忘、当下与永恒的交织。在尹秀珍的作品《行思》中,收集来的每双鞋分别被一条长长的织物“腿”相连,汇聚成林,观者可以漫步穿行其中,且悟且进,集体潜意识暗流其中......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