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第二口气——美博夏季联展

日期:
2017年6月17日 - 2017年8月31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7年6月17日 16:00
空间:
MEBOSPACE美博空间(北京朝阳区望京SOHO Tower1 C座2层1223)
策展人:
唐泽慧

展览简介

展览名称:第二口气——美博夏季联展

开幕时间:2017.06.17 下午4:00

展览时间:2017.06.17—2017.08.31

出品人:徐娟

策展人:唐泽慧

参展艺术家:杨洋、曾健勇、谭军、潘剑、吴笛笛、申亮、吴海洲、张宁、郭鸿蔚、金钕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望京SOHO,塔1,C座,2层,1223,MEBOSPACE美博

MEBOSAPCE美博荣幸地宣布将于2017年6月17日推出夏季联展“第二口气”,展出艺术家杨洋、曾健勇、谭军、潘剑、吴笛笛、申亮、吴海洲、张宁、郭鸿蔚、金钕的最新作品。这是一个从创作者视角出发的展览,探讨艺术家如何从本能的、自传性的创作中超越出来,寻找“第二口气”,即一种更为宽广的叙述维度和与自身日益丰富的阅历和感受更加契合的表达方式。

“第二口气”的论断,引自捷克剧作家和前总统哈维尔:“一个作家(或至少像我这种类型的)发现自己正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他已经耗尽了自己对于世界最初的经验和表达方式,他必须决定如何进一步继续下去。他可以放弃已经取得的一切,超越他到目前为止太熟悉的,最初的世界经验,从他自身小小的传统、公众期待以及已经建立的自身地位中解放出来,去尝试一种新的和更为成熟的自我界定,与他现在的并且是更为确凿的世界经验相一致,简言之,他可能去发现他的‘第二口气’(second wind)。”

因此,此次展览的聚集不是基于一种题材、风格或者媒介,而是呈现参展艺术家们一种共通的生命体验:他们的年龄大多在四十上下,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在各自的领域中成功的建立起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声名,形成了自己的“小传统”,“第二口气”展览重点探讨并呈现他们在近几年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转变,套用流行的话语,他们正从自己的“舒适区”中走出,试探着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作为N12小组的成员,申亮很早便受人关注,早期作品受里希特“摄影绘画”的影响,利用现成的图像资源——无论是戏曲人物,家庭相簿或旧书刊——进行创作,在重绘图像的同时,凸显了绘画的物质性存在,由此呈现了经由绘画所调节的含义暧昧的个人或集体记忆。最近几年他的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一方面是一种“训练式的绘画”,以鸡毛、瓜子皮入画,这些微小之物不断累积、重复,形成一种“具体的抽象”,它们不再指向外在世界,而成为笔迹的载体和时间的记录;另一方面则是在一些旧书上的“二次创作”,它们可以被视为以书为场域的site-specific作品,勾连着“艺术家书”(the artistbook)的传统,开拓了我们将“书”作为创作媒介的想象力,同时,它们又是一种对现成品的介入,以一种互文的方式对于这些旧书的图像、内容和形式进行即兴的,趣味盎然的呼应或者挑衅。

另一位画家吴海洲的经历与申亮有相似之处,他早期同样偏重“摄影绘画”,只是图像来源更多是大众媒体上新闻图片,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指向性。在新的创作中,吴海洲则选择了更为写意的方式,长期的书法训练使得他的笔触和线条更具书写性,画面轻松、自由,而且非常难得,出现了之前所没有的幽默感,或者说荒诞感,它们与当代生活保持着一种相关性,但并不受制于它——艺术家在社会现实和绘画现实之间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似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

曾健勇最早因为“大队长”、“黑领巾”系列而为人所知,这些带有自传性的绘画是对少年时光的回望,也是对于那个年代的反思。他近年的创作与早期那种“伤痕”感的水墨人物图像已渐行渐远,从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风景画,到更为综合、宏大的“绘画剧场”,曾健勇愈来愈摆脱特定题材的限制,转向对绘画本体,特别是绘画空间的研究,探讨水墨在空间中展开的可能性。

另一位同样以水墨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家谭军,相对而言变化更加温和、不着痕迹。他以一种持续的,开放性的态度不断打磨、精进自己的技艺,使他的创作与他的经历和他对世界的认知始终紧紧地贴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但从未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试图为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和感受都找到最妥帖的表达方式,为此,宣纸或者亚麻布,水墨或者丙烯,宋画或者画像砖于他而言并无分别。

对艺术家潘剑而言, 2010年之前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叙事性和文学性,画面传达出的迷茫、困惑的情绪正贴合了从西安初到北京,刚处于起步期的艺术家的心境。2010年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之后,潘剑的创作经历了明显的转变,从对文学性的依赖转入绘画性本身,园林、荒野、建筑物、人物从画面中一一隐去,只剩一片树林,在对同一片树林的反复、持续摹写中,穷尽光影、色差、线条的种种变化,物象、心象、形象融为一体。

展览中的几位女性艺术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吴笛笛以《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卢梭的影响,梦幻、抒情,同时又有民间美术的装饰性和欢快气质。她在近年转向一种冷静、内敛的绘画风格,自我的声音隐匿不见,而在对物体精确、客观的刻画中,呈现物自身的尊严和灵性。在题材和技法上则有意的呼应了中国古典绘画,选取竹子、石头、花鸟等,在油画布上用丙烯做四、五十遍的底子,以期达到类似汝瓷或者是宣纸的质感。

过去的十几年中,杨洋创作了非常成熟的写实绘画和抽象书法拼贴,自2012年她开始创作“童话”系列,这看起来是一种“逆生长”,一种对外部世界的主动屏蔽,而执着于表现自己理想中至真至美的世界,她画面中的单纯并非源自不经世事,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童年的迟来的补偿。

与此形成对照,金钕的雕塑在人们的印象中唯美而带有童话气质,而事实上,她的创作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而复杂,在原来的卡通风格之外,她也在尝试不同类型,比如对佛教造像的借鉴(《自在》),和对铸铁、水泥这些粗粝的,工业感材料的使用(《暖暖》)。

郭鸿蔚和张宁都以精湛的水彩为人称道。郭鸿蔚的“收集者”水彩系列仍在继续,对艺术家而言这已成为一种日常性的工作和训练,如同档案员一般,以“绘画”的形式对“物”进行的持续的收集和整理。这次展览他带来一件与被拆的工作室相关的小装置《灰》,作为对中国迅猛的城市化浪潮和其中所裹挟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注脚。

青岛画家张宁以水彩写景状物的能力炉火纯青,而就在两年前,他以相当决绝的方式告别了具象绘画,在野外的沉浸式写生中,开启了一系列由身体的感知所触发的“意象/抽象”绘画。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中呈现的这些的趋势并非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而是艺术家在持续的自我成长中,如何始终尊重并忠于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受,始终有勇气去探索新的、未知的领域。

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