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昊美术馆(温州)十分荣幸地宣布,艺术家刘思麟的个展“我无处不在”将于2020年8月15日在特别项目空间开幕。
-
“照片在教导我们新的视觉准则的同时,也改变并扩大我们对什么才值得看的观念。”
——苏珊·桑塔格
摄影是关于过去的事,描绘的是时间冻结的生活瞬间。它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据,也是特定事件已经发生的证明。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力图去描绘现实。然而,这一论点自始是有争议的,甚至是错误的,特别是在充斥着媒体偏见和虚假新闻的所谓“后真相”时代的当下。随着Web 2.0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换和文化全球化,视觉内容的生产和消费促进了新惯例的形成;使用不同应用程序拍照和修图,以及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品牌化,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图像……具有决定我们对现实的要求的非凡力量。”如今,随着视觉图像在不同背景下的改变、解构、共享和重新思考,现实与虚构、事实与图像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开始从现实中存在的物体上预见虚拟的特质;模拟物代替了原始物,而现实成为了虚构的附属。
刘思麟(Celine Liu)通过摄影和影像艺术的语言探索了原始与虚构的关系。她通过自己建构的图像重新审视历史叙事和文化记忆,并反思大众媒体环境中对文化偶像的迷恋以及商品文化的价值。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刘思麟研究并重新诠释了“图像崇拜”的传统社会习俗;这些习俗正是由我们的数字生活和大众媒体环境所构建和塑造的。
在此次展览中,展厅里并置展示了刘思麟的三个系列作品:“我无处不在”,“Appme”和“ 警笛”。 在“我无处不在”这个系列中,艺术家通过将她本人的角色“刘思麟”融入照片中,对名人的纪录片照片进行了重新成像。艺术家超越了时间和地理的限制,将自己伪装进入了名人偶像们居住的现实。在这其中,偶像本身的图像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个“浮动的能指”(R.J. Coombe),可以提供不同的解读。
“警笛”系列作品展示了艺术家与各行各业的人们对口型的创作。
在“Appme”系列作品中,刘思麟使用自拍应用程序创建了一系列混合自画像,将自己的图像与20世纪中叶的名人照片融合。在“自拍”和理想化自我形象构筑的时代,用户将自己的形象视为一个可更改的主题;因此,人们可能会目睹“自我已发展成为一种媒体对象”的过程(S. Sylvester)。艺术家通过社交媒体工具和那些“媒体对象”来探讨有关身份、文化、种族和性别界限的问题。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