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后 素
Post-plainness
艺术家 Artists:
Joel Person、康海涛、李诗文、刘源、Michel Madore、邵文欢、吴啸海、尹朝阳、尹朝宇、尹朝辉
策展人 Curator
方志凌 Fang Zhiling
开幕时间 Opening Date
2017.05.19 14:00
2017.05.19-2017.06.19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第三》
子夏与老师关于“礼”的这段对话,引出了“绘事后素”这个后来聚讼纷纭的著名命题:郑玄的主张是“后素”,即“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朱熹的主张是“后于素”,即“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还有人考证,在孔子的时代,“绘”所指的是丝织而非绘画。
但重要的不是“后素”的原意,而是“素”或“后素”在中国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不仅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从“随类赋彩”到“水墨”的奇特发展历程,不仅“Sketch”、“Drawing”
这些外来术语最终都被定译为“素描”,不仅“黑白绘画”曾中国当代绘画领域风行一时,直到现在,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还会探索这样、那样“素”的艺术形态。
许多西方大艺术家也颇青睐于“素”的艺术形式。最有名的像戈雅的《狂想曲》、《战争的灾难》等组画,柯勒惠支、蒙克的木刻,凡高的素描艺术,以及弗洛伊德的素描肖像……在这里,“素描”不是油画创作的画稿或预演,而是提炼与结晶。
所有这些,都印证了“后素”所暗含的由浮华而平淡,由矫饰强求而天真自然的“返璞归真”的意趣。而“后素”这个展览,正试图从这个意义出发,来探究中国当代“素”的艺术的种种状态和可能性。(文/方志凌)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