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点击放大
《® 与 ®》
2019年马晟哲带着一系列全新作品继续展现了他对人与机器,虚拟与现实,问题的沉入思考,®这个概念从一个单一的固定的能指符号中脱身,抛离了其在社会体系中运转的解释元素,让一种破碎的/失声的机器笔触在跃动的信息语境中不断填补,成为一个闪烁的能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可以不断被填充/改造/误解的多重符号,产生了泛符号化的可能性,身份/符号的意义不在于语义学稳定意义上的诠释与开发,而恰恰在于对诠释角度和动作的多重破坏与溃崩,马晟哲以他特有的审慎/离叛视角反身于大数据模式下的规整与秩序,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秩序化结构。如果说马晟哲之前的作品还停留在表达机器在崩溃时刻的语言,那么现在则试探出一种语言的秩序,一种崩溃/分解化的信息语言逐渐重新聚合/组构成的秩序。
凯瑟琳·海勒(N.Katherine Hayles)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中提到“尽管信息通常是被定义为降低(reducing)不确定性,但其实它也依赖于不确定性。”马晟哲正是置身于这种不确定性的二律背反轨道之上,所进行实践的。“在这种系统里,有序的模式和无序的随机性通过一种复杂的辩证法绑在一起,相互之间成为有益的补充而非截然对立。”从而致使对图像/绘画的观念解读也很难仅囿于对机器和人的身份问题的译介,而是更多的处于对一个更为多元化也充斥着更多可能性的信息关系(系统)的解读。
正如《Landscape》系列所绘制出的日益更新的编码景观,在人对计算机进行持续系统化地操作过程中,在编码体系不断地处于崩坏与整合之时,展开了计算机与人所共生的存在基底。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热心 读者
有时候他只是很平庸
2021.03.18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谷浩宇
进入Raf Simons的官方网页,会看见他的“宣言”:“我...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