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凝视的瞬间:彭湃个展

日期:
2011年11月25日 - 2011年12月17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1年11月25日
空间:
世纪翰墨画廊

展览简介

策展人: 张一舟

艺术家: 彭湃

凝视的瞬间

——彭湃作品的视觉维度

视觉没有抽象是盲目的;抽象而没有视觉则是空洞的。——R.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

视觉并不是一种维度。视觉在现实维度中是具象感官,而在精神维度中则是抽象的骗局。阿城在小说中提到:“艺术来源于巫。”现实中的人们生活在种种巫术的迷雾中而不自知,艺术家在某种时刻就变成了融合抽象与具象的魔术师,作品本身就是迷惑自己的一道屏障。

来自湖南的年轻艺术家彭湃,曾在浙江生活了几年。他迷恋那种神秘而无法把握的江南园林,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围绕江南园林的元素的作品。而在他的这一全新系列的十几幅绘画中,他放弃了对园子背后隐秘的时间和故事的探索,转而开始在具象中关注抽象的内涵。正如他自己所言:“这又是一个新的抽离和提取的开始。舍弃了背景,舍弃了让山石来讲故事的企图,转而专注石头本身的纹理和质感,也就是进入微观,进入到物相和物态的研究。我突然发现物质本身呈现出来的相貌和状态是最纯粹的,也最有冲击力,最具独特的抽象美感。而且,石头不再是唯一选项,周围的任何事物,任何微观的场景都成为表达的可能。所以,我把新作品的方向确定为用具象的手法关注有抽象意味的物相的表达。”

彭湃新系列的作品,突然使我意识到眼前的一切具象的“物”均是假象,更重要的是他的意图,即是隐藏在那些物体之后的思考维度。视觉经验在此时变得无用,因为视觉是简单而又直接的惯性反应。那些似曾相识但又略显奇怪的“景物”在思考的维度中渐渐变得陌生。这种陌生已经超离了原先的视觉经验,变成了一种感性的抽象,这种感性的例子可以从埃及的文明中考证:埃及的文字是以感官形象为基础的象形文字而并非抽象的文字,尽管埃及人最早相信灵魂不死,但是他们仍然依恋肉体——木乃伊。这种感性的抽象在彭湃的作品中无疑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物象的探索。

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些描绘出来的“物”并不是物本身,我们无从考证彭湃思考维度的本源,但这种维度具体到物象的着眼点上,也并非没有选择: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浸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陆机在《文赋》中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在彭湃的画笔下,无论是纷落的雨滴,还是斑驳的墙面,无论是木头的横截面,还是故宫的红墙之上探出的树枝,它们既是一种天然,却又并不是纯粹的天然;是一种风景,却又不是随处可见的;是一种瞬间的定格,也是一种关注的凝视。可能你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但不会去特别注意,但你一旦注意,一旦凝视其中,却又会让你浮想翩跹,怅立当庭。

而在描绘物象方面,唐末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清代王士禛在《蚕尾文》中阐释“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这些所强调的不仅是物象的外观,而且包括内在的神韵。彭湃在画作中把物以貌似写实的方式来描绘,但他画得却不是那么写实,用笔也并不那么精细,疏淡的看似不经心的笔触以及平涂的画面却有一种淡淡的润泽感,带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把东方的韵味和抽象的感觉难以言喻地融为了一体。构图方面也带着些传统绘画的那种满构图形式,整个画面被饱满的物象所充斥,尤其是当这些具体事物存在着艺术家某种特殊的思考维度时,这个物象无疑就具有了某种生命,变得鲜活而具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是安静的,不具攻击性,不事张扬的。

物象既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同时也离不开情感的注入。前者出乎外,后者游乎内。彭湃对于那些“物”无疑是有感情的:不知从何落下的形成涟漪的水,树木的年轮,一面灰白的砖墙,形容枯槁的树,若隐若现的爬山虎,长着怪兽面目的山石,这些“物”的“相”构成了他感性的抽象。传统的艺术局限于感性的再现,而彭湃显然对于再现具体的物体毫无兴趣,他所注重的是富有精神的更为内在的表现形式,意识在他的平面作品中显得更为突出,如果一位艺术家的表现手法过于老道,那么真的有可能扼杀掉一些可贵的笨拙,所幸的是彭湃显然并不属于非常老道的画家,他用一种“不合时宜”的推理方式作画,以至于画面中出现了一种努力探讨或者轻声交谈的直观性——有意于抽象思维的人也许大多数都如此。

尽管彭湃的创作尽量以温润的笔触安静的描绘,但是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情感的“涟漪”。这种“涟漪”导致了彭湃的画面里有一种近乎心理冒险的孤僻与闭塞,隐忍而不爆发,如果具体的物象只是彭湃的托辞,那么他的表述变得更加“不可理喻”:安静的近乎无奈的笔触在诉说着进入微观之后的一个细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是没有情节的,仅仅只是陈述而已。这种陈述没有因为大悲大喜而走形。

具象的表达手法显然是为了视觉而服务的,在脱离了视觉经验之后,具象事物即为空,人类总是对于视觉经验以外的一切充满着恐惧,可其实人类对于自己有着共同经验的物体同样无知。在普通人的眼里,也许石头就是石头,水就是水,植物就是植物,再无其他可能;但是在彭湃这里:石头可以是一切,水可以是一切,世上万物的微观都可以是一切。瞬间也可以是永恒,或者说:凝视把瞬间化为了永恒,所有的排列,顺序,秩序,结构都溶解在具有共同视觉经验的具象物体下,形成了一种既紧张又有序的排列逻辑,这种表述使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所有的不可理喻变得顺理成章。

文:张一舟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