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幻像之相——曾浩作品解析
文 / 郭赟
曾浩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动荡十年起始的年头。这个年代的人成长环境中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机与既魔幻又现实的荒诞,因此他们对大时代历史有着深刻的印记。随着改革开放及新思潮的涌入,“伤痕”渐次成为记忆。八十年代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无比复杂的年代,理想主义的式微混杂着新时代的巨大变迁,多数人对存在与未来怀有巨大的疑问,从曾浩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这种疑问。总体而言,曾浩的作品基于对当代社会的戏谑性反诘,如策展人黄笃所言,“糅合着现实暗喻与形而上批判”,在泡影幻像之下,是艺术家对于新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时代历史环境与艺术家的个人史决定了观念的表达。大学毕业后,曾浩在广东省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从事了长达十五年的美术教学工作,在年近四十岁的时候方始决定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专心从事绘画艺术创作。这意味着艺术家对艺术的巨大热情以及艺术对于艺术家的感召。事实上,在工作的过程中曾浩从未放弃过艺术创作,也一直在积极地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时常参加当代艺术展览。曾浩敏感于时代,关注时事,因此作品从表象而言往往表现为社会学叙事,比如其泡泡系列作品就与2008年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有直接关系,是对全球经济繁荣幻象背后泡沫化事实的隐喻。曾浩先后师从于艺术家张晓刚及尚扬,张晓刚的作品带有厚重的历史观,是对特定时代群体中的个体样本的关照,也是对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的反思。考量张晓刚及其支系,历史观、时代观及个体价值的反思一直贯穿其中,其深层隐藏着中国当代社群的精神变迁史。
曾浩的作品有历史叙事的痕迹,但更倾向于现实批判,所以往往以都市人文及社会景观为载体关照现代史中的“后殖民”、“全球化”以及“消费潮流”等现象,作品中的泡影及模糊甚至难以辨认的景观正是对这种华美的、膨胀的、易碎的、不确定的现代史疑虑。从艺术语言上而言,曾浩以一种超现实手法描绘了一个幻像中的真实世界,充满了欲望的幻像,而这些幻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现代人易碎且不安的内心心相与现实生存状态。其装置作品则更直观地表达了艺术家的观念。
在格林伯格看来,新的社会批判和历史批判的出现,使得超越成为可能。曾浩的作品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亦是对希望的寻找,而这也正是当代艺术所试图去建构的文化图景,也是艺术家的文化宿命。
曾浩
生于四川泸州
1985 毕业于四川宜宾师范艺体校美术专业
1992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系 学士学位
1996 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0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金闪
用棍子撬开门,泥地上有两个塑料垃圾桶,一个蓝色的,一个红色的...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