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后生命: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

日期:
2018年9月5日 - 2018年9月24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8年9月5日
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策展人:
陈小文、费俊

展览简介

2018年9月5日,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将如期回归,上一届“技术伦理”主题为我们呈现了在“新科技神学”下的个体在认识论上的诸多沉思与反省。而本届双年展主题展“后生命”主题的讨论势必会让我们意识到: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新科技”还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我们是否有勇气将作为万物标尺的“人”真正去中心化?

作为双年展的另一个核心板块,“艺术与科技”实验空间展,旨在为艺术创作与前沿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搭建交流合作的实验场,介绍世界各地跨学科实验室与“后生命”主题相关的的研究话题及研究实践,呈现跨领域交叉学科共同创作的关于未来生命的实验成果。

展览介绍

2018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2018) 将于2018年9月5日至9月24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双年展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联合承办。作为一个推动艺术与科技交叉实验的国际学术平台,围绕“后生命”这一主题,本届双年展由六大模块组成:包括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六大模块。将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并触发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深入探讨。

展览前言

宋协伟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名词’的不断涌现,当今社会已由过去单一的线性发展方式转变为多元的裂变式发展方式。人们生活与教育方式、产业发展结构、城市发展模式等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中,我们正处于一个以‘不确定性’为常态的时代。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与设计与科学技术、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社会创新发展等紧密相关,也必然面临‘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裂变式变革,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艺术与设计?如何建构面向未来的艺术与设计学科?

‘艺术与科技’不仅是一个突破边界的新学科,还是一个推动教改的新动力。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既是一个呈现‘艺术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展示平台,更是一个推动跨学科发展的教育实验平台,双年展输出的在艺术、科技和哲学等维度的知识和经验将成为反哺新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后生命’提出了如何定义生命?如何定义未来生命?我们是否应当将生命定义范围拓宽?等重要的生命伦理问题。”

邱志杰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院总体艺术研究所和城乡文艺讲习所主任,硕士博士导师。

“今天我们所知的生命,从它诞生之初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断地走向后生命状态。还原到最基础的层面上的时候都是基本粒子。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只是它们的组织形式的区别。生命只是一种不断进化的关系和一种此起彼伏的形式,以及一种自我感知的能力。而这一能力今天正在达到这样一种自我意识,那就是我们传统上认为非生命的要素,其实始终都是构成我们的生命本身的东西,正如木材之于火焰。后生命,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谦卑:那就是我们对什么是生命的边界,依然一无所知。”

“后生命”主题展:

展览将以“后生命”为主题,重点探讨在生物基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在日渐受到关注的后人类理论语境中,“生命”这一古老概念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人在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共处时,处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中微妙变化的地位。展览主体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合成生命”,从存在于算法中的虚拟生命、基于机械构架的仿生生命,以及作为介于生命定义模糊边界的合成生命来阐释生命这一主题。作品类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动态影像、互动装置、沉浸式艺术、生物艺术、机械装置、声音视觉、 网络艺术、声音艺术和混合媒介等。

合作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中心、MIT-Tangible Media Lab、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设计与建筑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机构创新与机器人学实验室、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东京大学原型与设计实验室、Next Nature Network、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 、阿里云 、百度、荷兰欧艺特艺术咨询公司

支持单位

CHAO艺术中心、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北京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熙呈互动

学术顾问:范迪安

学术主持:苏新平、张子康

学术委员会:范迪安、徐冰、苏新平、张子康、宋协伟、邱志杰、陈小文、费俊、张尕、汪民安、殷双喜、管怀宾、张培力、王春辰、王中、靳军、宁瀛、常志刚

总策展人:宋协伟、邱志杰

策展人:陈小文、费俊

单元策展人:魏颖、Brad Miller | Jo Wei, Brad Miller

展览执行:高高,薛天宠,张文超,王乃一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