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二)

文:周婉京 2019年5月14日 专栏周婉京
此文出自研究者、艺评人周婉京的《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报告。文章抽样选取了15家2018年活跃在北京艺术界视野中的独立空间,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东城区二环以内、798及草场地艺术区、公寓空间及实践。我们将分三部分进行刊登,下文是798及草场地艺术区的独立艺术空间调查全文的第二部分。
▶ 什么是替代空间?
 
1980年,英格丽德·斯西(Ingrid Sischy)曾针对替代空间提出质疑:“为什么替代?替代什么?为了谁?”如今再看这三个问题,虽显得老生常谈,但面对时下中国内地替代空间创建的热潮,这个问题又不得不问。光是2018年一年,北京就多了6家非营利艺术空间,其中3家是艺术家发起的实验空间,这番光景不禁令人想起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纽约红极一时的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
在劳伦·罗萨蒂(Lauren Rosati)主编的《替代的历史:1960-2010纽约艺术空间》中,共计收录了140个艺术家自行运营的艺术空间资料。据该书统计,这些空间最活跃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恰恰是与60年代以降纽约艺术品交易的勃兴以及1972年水门事件引发的民众对联邦政府的不信任有关。由艺术家自发组织的替代空间,替代的既是主流机构的博物馆和商业画廊,也是在以新的空间满足艺术家的需求,给予其不能公开展览的作品以机会——彼时,纽约的替代空间之所以具有“替代”性,正因为它们是“艺术家的空间”。
▶ 为艺术家发声的北京独立艺术空间
 
时至今日,“替代”早已变成一个广泛普及的词汇,甚至有些滥用的嫌疑。自媒体时代的每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未必跟艺术有关。与此同时变得陈腔滥调的还有“先锋”“实验”“前卫”等字眼,这让打着这些旗号出现的独立艺术空间显得既顺应时局又不合时宜。每逢有新空间出现,独立艺术空间创立的初衷、存在的原因就会被再次问及。那么,这个“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本文探讨的正是这些独立艺术空间所要共同面对的“时”——小到“2018”,大到整个时代,希冀通过一个横截面式的调查,让不同空间面对这个问题的处境和方法一并浮出水面。
 
然而,2018年的北京不比1980年的纽约,北京的空间不完全是由艺术家创立的,也不过分强调“替代性”,却承担着为艺术家发声的责任。在中国内地一线城市的独立艺术空间群聚地中,北京因其空间总数和形式多样的实践而引人注目。到目前为止,北京地区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将近20家。
本文抽样选取的15家皆是2018年活跃在北京艺术界视野中的独立空间。纵观这15家空间,它们的空间位置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1.东城区二环以内:箭厂空间、Salt Projects、I:Project Space;IFP激发研究所、掩体空间、的|艺术中心。2.798及草场地艺术区:泰康空间、望远镜艺术家工作室、PPPP空间、缓存空间、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录像局(北京)。3.公寓空间及实践:外交公寓12号、车库实验艺术空间、居民楼研修。
泰康空间 
 
创办时间 
2003
创始人/负责人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唐昕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季度展览”:1. 《制性造别》;2. 《日常与革命:黄山、庐山的两种风景》;3. 《家中的摄影班:星期五沙龙1977-1980》;4. 《恋舞神曲》
“日光亭”项目:1. 《今天应该很高兴》;2. 《登录舒适区?》
“露台”项目:1. 《仲夏花园》2.《泛音》
参观方式 
周二至周六10:30-17:30 
 
 
PPPP空间
 
创办时间 
2018
创始人/负责人
梁半、吕智强、杨俊岭、周姜杉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1. 《信息中的鬼魂》;2. Kim Laughton:DRIVING RANGE;3. 《CAPTURE 探虚捕实》
参观方式 
周三至周六12:00-18:00,周末12:00-20:00
 
 
望远镜艺术家工作室
 
创办时间 
2012
创始人/负责人
林杰明(James Elaine)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1. 刘符洁《一种偶然》;2. 耶苏、张嗣双个展《平行小说》;3. 刘冬旭《感知形状》;4.史帝文·格莱多个展
参观方式 
周四至周日11:00-18:00,其他时间需要预约
 
 
缓存空间
 
创办时间 
2016
创始人/负责人
张禧纳、吴小军、傅镭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1. 《待工:Waiting for Work》;2. 《缓存拉图尔》;3. 戴陈连《声断已随风》;4. 王炜《诗剧朗读》;5. “缓存视点”放映项目分期播放的王兵、毛晨雨、邹雪萍、艾未未等人影片;6. 姚清妹获得艺术家驻留并完成项目《一次彩排》;7. “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ki):图像搏击者”的系列放映与研讨会
参观方式 
不定期举办公共活动(放映时间一般为周三和周五)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空间(北京)
 
创办时间 
2018
创始人/负责人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拔起头发飞翔——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王兵&薛冰收藏展》
参观方式 
周二至周六11:00-17:30,日常参观采用电邮预约制
 
 
录像局(北京)
 
创办时间 
2012
创始人/负责人
陈侗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继续艺术家“建档”:2018新建档了12位艺术家的影像资料;并进行艺术家作品资料增补;举办放映与研讨会
参观方式 
周四至周日12:30-18:30
与东城区二环内不同,798和草场地的艺术空间呈现出另一番面貌,因其处于画廊为主的北京核心艺术区,高租金、高物业费、高生活开销都令一些非营利空间望而却步。如果说1980年到1990年这十年见证了798厂作为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的衰落,那么时至今日,又不知更迭了多少代兴衰。798艺术区已不再是2002年左右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的群聚地。草场地最早作为798艺术区的“替代”和“延伸”,解决了许多原本驻扎在798的艺术家和画廊的燃眉之急。
 
反观如今能够在798与草场地落脚的艺术空间,它们往往是以民营资本作为后盾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它们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例如泰康空间和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钱多钱少,直接影响了展览的规模和作品的呈现方式,从这一点区分着“非营利空间”和“独立艺术空间”,前者在处理“钱”上显得更加从容不迫。
▶ 泰康空间的15年实践
 
在泰康空间2018年的实践中,展览形式依旧分为三个类别:“季度展览”(4个展览)、“日光亭”(2个展览)和“露台”(2个展览)。“季度展览”针对的是美术史线索、历史叙事结构的反思,而后两者“日光亭”和“露台”可以被视作是该空间为年轻策展人、艺术家设立的试验场。
其中,“制性造别”作为2018年泰康第一个季度展览引起了热议,11位/组艺术家和团体的展览以性别论述为主题,牵引出了许多植根在现代中国社会思维方式内部根深蒂固的东西,例如:男与女的二元对立,父权社会的行为规范与操作,以及女性拥有话语权之后给男性执政者带来的阉割焦虑等。
从这个展览可以看出泰康空间在处理现代性“遗产”上的能力,上述的诸多矛盾看似体现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实则也是这个时代的普遍问题。有趣的是,与展览“制性造别”同期,广州方所书店举办了法国女作家玛丽·达利耶塞克(Marie Darrieussecq)的“Me Too运动”讲座,她以“女性身体”为例,谈论到人工智能和数码监控对人之异化的催生。如果这不是巧合,那这恰巧可以说明“制性造别”成功捕捉到了“Me Too”背后的焦虑和紧迫感,事实的确如此,它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2018年之后席卷中国内地的“Me Too”思潮。
 
同时,2018年是泰康空间成立15周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圈一个明显的改变——资本的强势介入。尤其是2009年之后,许多民营或私人美术馆的开办、国际画廊入驻香港等现象都证明着资本的强势。泰康空间的总监唐昕认为,泰康空间致力于弥补艺术家们无法实现的想法,彰显那些被资本忽略的疯狂的生命力。
15年中,2009年是泰康空间的转型之年,它在2009年搬离798,乔迁草场地。随着这次搬迁,泰康空间的理念也变成了“追溯与激励”,“追溯”的是美术史,“激励”的是年轻艺术家,这一点在泰康空间现今的三个展览板块的分配上均有体现。
2018年末,泰康空间的日光亭项目“登录舒适区?”展出了林奥劼作品《日光亭海报》。这件作品来源于年轻艺术家的一个期望——林奥劼在广州美院读书时就听闻泰康空间的“51平方米”项目,可惜未能参加。他的作品将自己的希望制作出来,这件作品也从侧面印证了泰康空间对年轻艺术家的影响。
▶ PPPP空间:关注新媒体领域的创作实践
 
同样对年轻一代讨论的数字、网络、新媒体领域多有关注的实验空间——PPPP空间由梁半、吕智强、杨俊岭、周姜杉共同创办,在2018年正式落户草场地256号灰色办公大楼306。
这个空间曾经是艺术家梁半的工作室,梁半觉得不如切出一部分来做空间,专做影像有关的展示。因其深藏在256号院内,而且位于“三北建筑工程公司”的三楼,绝少会有“过客”意外撞入这个空间,前来参观的人基本都是经朋友介绍而来。
同时,PPPP的“替代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它作为独立艺术空间替代了美术馆及商业空间;其二,它的创始人们用展览之外的空间延伸了实体空间——创始人之一的周姜杉在2019年春节发起了“屏幕间Art Moments朋友圈艺博会”,实现作品销售之余也吸引了流量,以此替代着实体的博览会;另一位创始人吕志强则连通了草场地的两个替代空间,他在2019年初于望远镜艺术家工作室举办个展“长路漫漫”,这个展览的策划人正是望远镜的创始人林杰明(James Elaine)。
于此,替代空间之间的联动也就不言自明了,这种互文性可以是“绵长”的,正如林杰明在展览前言中引述艺术家的话:“我似乎是在生命之路上兜兜转转才最终抵达这次展览…….长路漫漫,时间绵长。”
▶ 缓存空间:做一些无用的、边缘的东西
 
表面上看,2018是独立艺术空间的迸发之年,但许多空间实际上都在2015年左右成立,经历了两、三年的积累之后,开始悄悄“发力”。在798艺术区中,2016年10月成立的缓存空间便是其中一例。这个空间的创始人是张禧纳、吴小军和傅镭,其中张禧纳是出资人,吴小军和傅镭是空间负责人。缓存空间是由傅镭过去的工作室改造而成。吴小军和傅镭作为项目策划,谈到他们在798成立空间之初,整个798艺术区内共有300多家艺术商业机构,却没有一间独立艺术空间。他们认为,画廊几乎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现在应该“退场”了。
取而代之的是,独立艺术空间的“出场”。吴小军和傅镭强调,与商业艺术空间自说自话的展览前言相比,“行动和现场”才是最重要的。2016年底,缓存空间举办了它的第一个项目——“待工:Waiting for Work”。之后,缓存空间策划了“缓存视点”放映项目,其中有一场放映了艾未未的影片《人流》,当时到场观影的人数高达250人,虽然艾未未的影片只放映了一半,但观众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能有这么多人来观展,这一点让缓存空间始料未及。吴小军说,缓存空间所“缓存”的正是一些无用的、边缘的东西,但通过缓存这种行动,能让大家聚到一起,这是最开心的。
傅镭认为,缓存空间更像策展人奥布里斯特所言是一个为了发展替代模式而采取的是行动、即兴、灵活、短暂、无界、游击式的空间。通过这类行动开辟的空间就是反抗主导体制和过度资本,也更像是一个“临时自治区”。
 
吴小军和傅镭二人原本就是艺术家,他们认为独立艺术空间的价值在于它无可取代的实验性,以及它对社会问题的控诉或抗争。眼下,他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要“相互自救”,吴小军说:“我们为艺术家提供服务,我们就需要从艺术家变成‘服务员’。缓存空间的目标逐渐清晰,探讨的社会议题更加显影。我们现在只做‘与社会有摩擦感’的项目。”实际上,缓存空间从2016到2018年底完成的六个艺术项目,内容皆与工人、劳动、行动、组织有关。即便某些关键词在被讨论时,容易触碰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管控,他们对此采取的是一种“打游击”的回应,他们说,目的只有一个:“把项目做成,把行动完成。”
经过两年的运行,缓存空间也召集、聚合了周边许多同道中人。就近期举行的 “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ki):图像搏击者”放映与研讨会,这场活动几乎联动了他们身边所有的朋友,合作的对象包括歌德学院和中间美术馆。两位创始人骄傲地说,他们的法罗基资料是国内最全的。他们不只研究法罗基,还把法罗基所倡导的“Verbund”(协会、同盟会、一体化)概念付诸行动——“在反抗资本主义的挣扎之中,抵抗的行动应该被有策略地使用,而不是简单被用作对于主流权力话语的回应。”法罗基将这种共生和敌对的相互关系称为“Verbund”,无巧不巧,这种关系也体现在缓存空间对798艺术区的反思上——如何在一个商业区域内做一些不被利益挟持的实验?如何以一个独立艺术项目引发更多的讨论?
▶ “老朋友”落户798
 
2018年末,798艺术区迎来了一个新的“老朋友”——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在797东街落户。
由此一来,新世纪就拥有了与上海“池社”遥相呼应的北京据点。北京空间目前只举办了开幕展“拔起头发飞翔”和“庄辉:公元前1650年”两个展览,尚未发展出自身的展览线索。北京空间亦不似上海空间“池社”那般有明确的历史脉络(池社是由张培力、耿建羿等人在1986年创立的艺术团体),反倒更像是一个藏家、艺术家与朋友日常会晤的社交场所。
新世纪2018的动态中,值得关注的是“新艺向”项目。该项目在过去一年中先后资助了7家独立艺术空间,包括:录像局、望远镜艺术家工作室、箭厂空间、上午艺术空间、马丁·戈雅生意、IFP激发研究所及石米空间。
本文特别致谢受访者(排名不分先后):
王卫、何颖宜(Rania Ho)、富源、韩馨逸、胡伟、黄静远、冯兮、彭晓阳、夏彦国、游飘、烁琪、王将、梁半、周姜杉、胡庆泰、张新军、范西、吴小军、傅镭及泰康空间。
 
参考文献:
 Sischy, I. 1980. “Artists Respond to: Is the Alternative Space a True Alternative”, Studio International, Vol. 195, No. 990. P. 72-3.
备注:2018年创建的6家艺术空间分别指:的|艺术中心、PPPP空间、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空间(北京)、车库实验艺术空间(外交公寓A区四号楼车库)、居民楼研修,以及目前已停止运营的纹身店实验艺术空间。
 Rosati, L. Alternative histories: New York art spaces, 1960-2010, The MIT Press, 2012. P. 15-20.
备注:北京非营利空间中亦有诸如金杜艺术中心、三影堂艺术中心、林冠艺术基金会这类运营模式更倾向于美术馆类型的案例,因其拥有购藏作品或票务收入的成分,暂不列入本文讨论的范畴。
参见Thomas Elsaesser与Alexander Ablerro发布于e-flux第59期的关于法罗基的对话“一个为不再可见创建的框架” 。(https://www.e-flux.com/journal/59/61111/farocki-a-frame-for-the-no-longer-visible-thomas-elsaesser-in-conversation-with-alexander-alberro/刊载时间2014年11月,查阅时间2018年12月)。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