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黑:不止于色

日期:
2018年9月6日 - 2018年10月13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8年9月7日
空间:
方由美术(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H QUEEN'S大厦17楼)
艺术家:
卡娜、黄丹、JURI MARKKULA、吴少英、PATRICK NILLSON、章燕紫、萧旭

展览简介

方由美术很高兴能呈献“黑:不止于色”。此次集体展览将挑战观众 看法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黑?” 展览汇集了 7 位先锋艺术家的作品,将探索黑色的 动态与对其细緻入微的描绘。黑,作为颜色,分佈于生活周遭,尽管简单而纯粹,却也因熟悉而 显寻常。——见多了,则不以为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活动——而我们这场展览想要做的就是 要以艺术的方式,重新探讨本属于“黑”那不曾磨灭之“奇”。

在中国古代,“黑色”的概念为“玄色”所替换。“玄色者,先染白,再染黑。”所以,尽管玄色的最终 形态以黑色呈现,但其内涵远不止于表象的一团阴暗。在中国画里,“墨分五彩”,可知黑是可以 表现出彩色意象的存在。显然,即便仅以颜色论,“黑”也不似当代人所一般认知的那样简单。以 颜色为基点,若进一步上升至文化层面去审视,黑——这一概念则更显不凡。对于以华人为代表 的东方群体而言,黑,是一个内蕴深沉、宽厚博大的符号、载体和形态,关乎于“道”:在太极图中, 黑与白分别代表了阴和阳;而第一位统一六国的皇帝嬴政以黑色(玄色)为国色,则更会引人深思。 在西方现代文明体系下,“黑”同样是一种深刻的存在:现代物理中的黑洞,会让人自然地想到东 方语境下盘古开天闢地前的“混沌”之力。在工业领域,随着越来越多崭新染色技术的出现,黑色 已经成为独特个性的代表色,更是变革的推动者,例如从马丁·路德到浪漫主义诗人,穿着黑色 俨然是拒绝当代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也预示着一项革新的开始。

当我们在这个纷繁的互联网时代去审视黑色,当其只能以千百种颜色中的一种——这样的身份呈 现时——这种认知显得单薄而非单纯。但若如上述,如果我们尝试去揭开附着在黑色之上的面纱, “黑”便开始显露她那深沉、神秘的本来面貌。“黑色”(或玄色)那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无所不包的 本体,是我们精选来自世界各地的 7 位优秀艺术家组成这个展览的缘起和初衷。

这几位艺术家分别是来自中国的章燕紫(北京)、黄丹(北京)、萧旭(重庆)、吴少英(澳门),来自瑞 典的 Patrick Nilsson、Juri Markkula,来自德国的 Carla Chan。他们在作品中关于黑(颜色、氛围、 要素等)运用的共通点,触发了我们以这一主题支撑本次展览的灵感。透过这样一场颇具创意的 展览,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绘画、雕塑、装置等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不同的意象 表达。

瑞典艺术家 Patrick Nilsson 首次在亚洲参展,其作品表现出强烈的黑白对比。他的作品所塑造出 的秩序感,以及他将自然和人为世界之间界线的模煳化处理,能给人带来一种微妙的愉悦感。而 对于艺术家卡娜 (Carla Chan) 和吴少英而言,二人的艺术存在一定的相处之处,在于:善于运用 黑、白单色来塑造出明快的艺术效果。他们都热衷于将自然美和数字化的手段进行融合,以寻找 艺术表达的突破。卡娜的作品强调藉由艺术加工,从而凸显一种全新的自然美。这可以从她的作 品《Blacken White#2》和《Between Happening#5》中得以体会,其作品中黑与白元素的等量纠缠, 会让观众不自觉地与自然界的某些特质相联结,从而感受到了一种特定的美——就像风中的灰尘, 预示着短暂的瞬间,却能够产生惊人的效果。与之相对,吴少英主要试图通过将中国传统水墨艺 术的技术性与自然的神秘节奏结合起来,来突破既有的传统。对吴少英而言,艺术可以无所不在, 可以在任何情境下(海上、陆地、天空)不断地被消解和创造。

章燕紫和 Juri Markkula 的作品,会让人不自觉地想到着名艺术家马列维奇的“黑方”,但从中我 们也能够看到二人并不相同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他们都颠覆了“世俗”,并以最纯粹的形式凝聚 出一种新的思想形态。对 Juri Markkula 而言,《Desat Ground》成为了他“RGB”系列的一个极致性 作品。一般情况下,当红色、绿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时,本该生成白色,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由 于特定技术的创新及应用,Juri Markkula 创造出了一个精妙的作品,经由艺术家所创造出的显 明的黑色向观众揭示出数字现实和物理现实的区别。章燕紫的作品在形态和方式方面,同样引 人瞩目。她的作品显示出其在哲学层面积极探寻人生的价值及生命的路径。透过她的作品,那具 有象徵意味的“黑方”,意在表达治疗、死亡和衰变,这显然是与通常意义上的倾向及表达所不同 的。

为了筹备本次展览,艺术家黄丹在作品中颠覆了黑色的惯常用法,使得这些创作显得大胆而夺 目。而特立独行的颜色选择,配合以柔软的触感,使作品所营造出的氛围,显得清新、空灵而又 令人心生敬畏。黄丹作品中那倾泻挥洒的黑色,与另一位参展艺术家萧旭的作品《冷山》(系列)有 些许相通之处,似乎能让观众进入到一个超现实的领域,感受到静谧的力量。置身其中,彷彿是 通过一种如魔法般的景观,使得我们周身的一切感知力都被唤醒,赋予了观者一个完全不同的 世界观。当我们以此为认知的基点,去进一步关照萧旭的作品,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他那精良的 笔墨所营造出了黑色的整体氛围颇具学术深度。这足以充分表明萧旭的艺术潜力远超常人对其 所做的一般性解读。

方由美术(Ora-Ora)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在当代对黑色进行重新的建构和解读,以对“黑”这一概 念进行拓展的方式,使它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得到重新的认识、思考,而非重塑。这样做的目的在 于质疑、挑战并最终进化。梁徐锦熹,方由美术创始人表示:“在一个更容易寻找光与颜色的世界 中,以狭窄的方式去观察‘黑’这种颜色是短视的。当它以单色的形式出现时,艺术品是否会留下

神秘和不确定的痕迹,亦或者相反,更直接地与观众联繫,开启个人联繫和无限可能性的想像力? ‘黑:不止于色’挑战观众在熟悉和传统中去寻找新的意义。对于方由美术(Ora-Ora)而言,2018 年是飞跃进步的一年。在很大程度上,这场展览是与方由美术(Ora-Ora)的自身脉动相一致的, ‘黑’中充满了未知,也因此而寄予了无限的可能,恰能纪录、映衬并启发着一个奋发中的画廊机 构的精神。2018 年,在一个融合了古典与当代的全新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中,透过一群优秀的艺 术家,方由美术(Ora-Ora)将为观众重新评估、分类‘黑’——这道最为人熟悉但又最令人惊艳的颜 色。”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