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我们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王兵和薛冰各自的收藏中,挑选出三部影像长片进行放映,分别是杨福东的《竹林七贤之四》(2006)、曹斐的《霾》(2013)和陈轴的《模仿生活》(2017),它们共同描绘了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都市中的年轻人)的命运、处境及折射出的精神状态。三部影像作品分别拍摄于过去十多年的不同时期,几乎是为一个群体——那些生活在中国大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从时间维度上刻画了他们生命轨迹的肖像。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影像语言的层面,这三部作品都形成了有趣而深刻的对话关系。
“竹林七贤”的故事成为一个很好的隐喻。魏晋时期在黑暗动荡中的文人,在山林中以饮酒作诗的方式保持他们的人格与精神。杨福东以此为创作母题,于2003-2007年拍摄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系列《竹林七贤》(共五部),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现代都市上海中的年轻人寻找理想和自由的“故事”。拍摄《竹林七贤》时的上海或者说彼时中国的大城市,正开始经历加速的建设浪潮,这股浪潮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浪潮中,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实中猛烈而粗糙的质感形成了巨大的断裂。杨福东让影像中的年轻人从城市中出走,来到山林、田野和荒岛,在读书耕种、织网捕鱼的生活中寻找乌托邦生活。年轻人最终还是要回到城市,他们在工厂劳动,在废墟上打桌球,在豪华会所跳交谊舞。影像中没有语言,只有身体、动作、眼神的交织,从中传递出落寞、淡然而又交错复杂的情绪。本次放映活动将播放《竹林七贤》第四部,年轻人来到与世隔绝的大海边,尝试着乌托邦式的生活。
如果说《竹林七贤》中的虚无感仍然带给我们一丝诗意和乡愁的话,曹斐的《霾》将这最后的温情和诗意都几乎抹杀干净。人们生活在空气污秽的北京和似牢笼的巨大建筑群里,而精神上的“霾”使他们成为“僵尸”。“人们不知道往哪里去,没有更伟大的精神引导你,没有更耀眼的智慧,没有“好”的艺术…… 霾里面有灰和尘土,它像某种无孔不入的腐败,腐烂着种种,原来腐烂的变得更腐烂,原来冰清玉洁的也今非昔比。人们找不到出路,低头看手机,在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之间跳跃,比以往更沉溺封闭空间,喜欢室内大型商场,因为那里总有一间咖啡厅会有免费wi-fi,比以往更喜欢美食,而且要抢在品尝美味之前拍照,好把这番仅存的“自由” 与“存在感”以前所未有的“虚空”散布开来。(霾之地——曹斐访谈《艺术世界》)在影片中,曹斐将现实世界中人的异化状态(麻木,残忍,矛盾与冲突,失序与断裂)通过想象推进到极致,而通过结尾的音乐与歌曲似乎仍想为这个世界保留一些珍贵的东西。
故事来到2016年的上海。十年前在《竹林七贤》中描绘的上海年轻人还没有生活在科技带来的虚拟时代,而十年后出现在陈轴《模仿生活》中的年轻人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个迅猛发展的大都市中表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处理自身与无处不在的屏幕、新科技、媒介的关系,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处理孤独,如何处理被时代和自己搭建起来的时空建构。虚拟空间、梦境空间、日常空间、城市空间、身体空间、手机空间、人际空间......这些空间相交错,这些年轻人迷失其中,又或者平行存在在这每层空间里。”(影评人郭如冰对作品的评论)屏幕和虚拟世界看似将人与人、人与事的距离拉得很近,但造成了实质上更深的隔离,在《竹林七贤》中我们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身体和眼神的交流,但在虚拟时代,所有的关系中都横亘了各式各样的屏幕和应用软件。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一个极富有儒家精神的问题。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带着对这个问题的绝望的回答投身积水潭;而梁漱溟带着这个问题不卑不亢地思考和实践了一生。福柯提出的“异托邦”大致意思是像照镜子一样,我虽然不在那里,但我看到了自己在那里。艺术家用影像的独特语言为我们打开现实与感知的层层褶皱,继而又在我们的感知和思维层面叠加出细腻而丰富的对自我和世界的反思。
文/常旭阳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