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贝浩登(上海)欣然宣布举办夏季群展“信使”。展览于7月24日面对公众开放,展至8月22日,13位贝浩登艺术家将于此次展览呈现其代表性作品,其中大部分为艺术家近期创作的新作。2020年,艺术家身处的世界形势比以往更显严峻,疫病的流行带来信息的爆炸,也带来沉重的反思,激发了艺术家们在隔离时期对自我和世界的审视。
我们相信,艺术家是当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群“信使”。他们以艺术实践向公众传递信息,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也面临艺术的结果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收获的认同和误读。时至今日,作为“信使”的艺术家想要传递什么?又该如何传递?我们邀请艺术家在展览中思考这个或许无法回避的问题。希腊人相信是赫耳墨斯发明了钻木取火,这位“信使”为人间送去了神的“技艺”(Ars)*,造福了尚被囚禁于黑夜中的人类。而艺术家又发明了什么?
赫耳墨斯的双脚长有双翼,因此行走如飞,他为诸神传递消息,也将死去的灵魂接引至冥界。从荷马诗篇中走出的神祇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中的第一个“信使”形象。赫耳墨斯掌握着辩论与灵舌,诗与文字,也为别人带去喜报与噩耗。最重要的是,赫耳墨斯能够灵活地跨越种种边界,甚至是死亡的边界。他站在想象力的源头向人们诉说这一真理:信息的传递不被任何边界所阻拦。
“信使”也可能来自未来。1999年,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发表了小说《信使》:爱因斯坦因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而思虑自己的功过,雨夜的梧桐树下,他遇见了一位年轻人,来自原子弹爆炸200年后的未来。他给爱因斯坦带去了一个好消息:人类的最后一颗核弹最终会在未来被销毁。他说道:“我是信使,我们的时代不想看到您太忧虑,所以派我来。”
“信使”作为文化概念具备矛盾的意义,这种矛盾是相当迷人的:人们期盼信使的到来,又惧怕他的到来,因为信使所掌握的东西是人们未知的,与此同时也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信使以其形象凸显了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对于信息的渴望。我们期待着作为“信使”的艺术家将新的思考传递给观众。无论如何,灾难过去之后抵达的“信使”总归意味着希望。
参展艺术家名单:
苏菲·卡尔(Sophie Calle),陈可(Chen Ke),延斯·梵歌(Jens Fänge),博纳德·弗瑞兹(Bernard Frize),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席洛·汉兹曼(Thilo Heinzmann),格雷戈尔·希德布兰特(Gregor Hildebrandt),JR,克拉拉·克莉斯塔洛娃(Klara Kristalova),贝瑞·麦吉(Barry McGee),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倪有鱼(Ni Youyu),尚-米歇尔·欧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