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参观国际上的几大双年展,会发现它们主要的关注点仍局限于1960年代以来那些千篇一律的宏大话题:生态、乡愁、人权、亚文化、族群、文明冲突等等。它们当然有其文化、政治意义,但这些宏大而同质化的展览主题不仅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样也会麻痹艺术家们的认知敏锐度,陷入一个不断简单重复的恶性循环之中。
一个展览,也许话题越微观越有价值。这才是维列根斯坦意义上的“原子叙事”,它不仅可以进行精确描述,也易于被试错,真正具备着知识生产的可能性。本次展览便是这样的一次尝试,我们将注意力聚焦于数字程度这样的小话题,关注景观社会中它与人的互控、互文关系。四位参展艺术家林欣、林科、鲁婷婷、李波,近些年来都对此话题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并呈现于作品之中。无论是鼠标轨迹、导航系统、文件夹程序还是建模路径、动画轨迹、静帧系统,它们被人制造、操控,却又控制着使用者。人需要服从于这个自己建构出来的系统,否则便无法使用。这颇有些结构主义的意味:结构、话语一旦建构起来,它就具备着自主性,它将自行运转而超越人的控制。这些作品一方面呈现出一些崭新的视觉现象(如林欣在静帧程序中提取的视觉bug图像),另一方面则隐约表达出有关“人机关系”的忧虑。
海德格尔称这个时代是一个“世界图景”的时代,而这个图景似乎正在被数字程序编制得“密密麻麻”,它们之间缠绕交织在一起。无论你愿意与否,人与数字程序的接触度较之以往要高得多。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离开了数字程序几乎手足无措,寸步难行。本次展览关注、思考的话语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意义,但愿它是一次真正的“原子叙事”。
——尹丹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
2014.08.19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杨天帅
It’s raining Rain Rooms in Chi...
20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