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黑夜的消逝与广场的回归
王 麟
回想起儿时夜晚的广场,明亮的月光、蟋蟀的叫声,游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就能抵御了各自的寂寞,时间很快就打发掉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住在电子别墅中,在网络上游荡;现实生活中的闲逛却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现代生活的节奏在不断的加速,资本发展的本性就是力求用更短的时间超越一切空间的界限。灯火通明的城市将白天与黑夜、活动与休息的界限模糊,人类的睡眠时间在不断减少;同时它暗指着永不停止的交换、循环与消费。
积极的一面是走向公众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市民们有了更多走向公共空间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在这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它是真正的公众所需,还是资本与权力制造了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是关乎商业消费的还是大众文化的?我想在这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今天真正需要的,是创造一个日常的、可参与交流的公共空间。这不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周末娱乐活动,不是迎合大众的趣味;而是带有建议性摩擦的,至少是潜在的可以被公众解读或评价的艺术项目。
24小时美术馆的项目是广场的原始属性的回归。广场是公众活动的场所,它让公众在日常时间消耗的行为中多了一项选择,让思绪可以在漫步的过程中更广阔的游荡。在我看来,24小时美术馆与其周围的路灯、草坪一样,是城市公共设施,所以首要的是必须坚持捍卫它的公共特性。作为策展人,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玻璃盒子的外观、它的地理位置及白天与黑夜的光线变化,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它是直接面对公众的公共空间。艺术家在这里展示作品要考虑两种光线下的效果以及与作品与公众的关系。这些独特的属性决定了在这里展出的作品区别于“白盒子”空间的展示,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信息的传递,精神的分享。
在清晨、在黄昏、在午夜,什么样的人来观看作品,他有着怎样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假如这些作品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部分观众的视角与思维;能够让某些观众驻足停留甚至有所触动,那就功不可没了。
也许大多数的观众只想要散心与消遣,而艺术家则希望作品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当然这是大众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最大的矛盾。我想这两者之间的间隙没有必要硬去填抹,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值得持续进行的思考与行动。我们希望做个“逗号”,让生活节奏有所停顿,尽量慢些、再慢些。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每次去广州住店,我必选白天鹅宾馆。我对这家酒店的偏爱,源于它...
2013.11.04
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
2014.08.19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杨天帅
It’s raining Rain Rooms in Chi...
2017.08.16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