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凌风而立 访谈
——汤宇
Q:这次展出的作品题材上变化了,为什么不延续之前的花作为创作对象?
汤宇:画什么东西对我来说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必须有感而发。无论花也好,树也好,或者说“生活”也好,当它的某个点正好和我的某种迫切的情感需求相对应的时候,我就觉的是到值得一画的时候了。
Q:记得有人讲过:做艺术,只做那些让你不得不你做的东西。似乎可以对应你所说的“迫切的情感需求”可不可以讲讲这里面的故事。
汤宇:这两年画树,起因源于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和感悟。平时生活在成都这样一座柔软的城市,印象中总是风平浪静的,平日里很少有风。而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在这种“风和日丽”的表象下经常会引起严重的雾霾,生态环境实则已被污染到了可怕的程度。
为躲避雾霾无奈之下出逃去了大理。而那边“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景象确是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风势十分犀利甚至狂乱,而那些树每天面对这种强风的挑战,显得扎根格外的坚实,生命力坚韧而顽强。所有的草木在这股劲风的侵蚀下反而生长的异常兴盛,就算有些品种的树在冬天会秃枝,但在一段时间的蛰伏蓄势之后待到适时也必然比之前长得更加茂盛兴旺。
相比大理,反观稀缺“风雨”的成都生态则显得有些“溺亡温暖乡而不知”了。顿时才感到“无风”的可悲,原来“风雨”才是带来改变的契机,才是生命的动力和良药。大自然如此,人亦如此。
Q:以物见人,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汤宇:是的“以物见人”,带着这个想法,我开始在大理就地画了些写生(这次展览的小幅作品多出自于此)这部分作品与之后的创作相比可能“风景性”更强一些,更加自然主义一些。一则是用写生的方式直观的记录下当时最鲜活的感受来启发自己,二是为之后回到画室的创作做准备。在这些写生基础上而后创作的“凌风而立”系列则融入了更多由此引发的思考内涵在里面。
Q:可以理解为是表现某种人文关怀的东西吗?
汤宇:是的。作为“人”,无论是对社会宏观背景还是对个体,我们都无法对所处时代的际遇无动于衷。于时代,于自我,究竟是在走向何方?未来会是暗沌还是光明?这些命题使人困惑而又着迷。所以我在昼夜交替的时段取材,画面上迎来的将是长夜还是白昼……不同的人可能会是不同的解读。若能是白昼自然是好,自不必多说。但若是长夜,我想也不该绝望,再艰难的遭遇心中也应该会有一颗明星指引吧,所以我忠爱在画面上刻画了几颗明亮的星光。黑暗中它始终能指引我们努力的方向,告诉我们光明的存在。崔付利的评论中所说的“在他的作品中同样也预设了其态度表达的通道”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希望”吧。
Q:所谓“画树不是树,画树又是树”。那是否可以理解为“凌风而立”是借一棵树的形象来刻画大时代风潮下个体不屈的精神肖像。
汤宇:是的。愿人如青树,凌风于时下。同流而不合污,际遇芃秃而初心不改。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