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海上明月共潮生

日期:
2017年7月15日 - 2017年9月3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7年7月15日 16:00
空间:
亚洲艺术中心 上海(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7号楼106室)
艺术家:
戴陈连

展览简介

海上明月共潮生

艺术家 戴陈连

展期 Jul. 15 - Sep. 3, 2017

开幕 Jul. 15 (Sat.) 4pm

地点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于 2017 年 7 月 15 日举行戴 陈连的个展“海上明月共潮生”。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出身,而后转入剧场实践与创作,戴 陈连通过对时间、语言和剧场本身的自然展示,质问并反思关于创作方式、展示动机以及作 品形态等问题。

本展是戴陈连延续其“家庭剧场计划”思路下的一次新的实践,展名“海上明月共潮生”取 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艺术家借由诗文所表现的意象,在展览空间内构 筑一个表演、绘画、文字、声音、影像与装置等多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剧场,循着一叶小舟漂 洋过海并最终停泊在上海的历史线索,展开对画廊从业者个体经历的叙述和想象。此次个展 期间包含空间展示、现场表演与讲座活动,展览将持续至 2017 年 9 月 3 日。

希望借由 A+ Contemporary (以下简称 A+)与戴陈连(以下简称戴)的对谈,让这有别 于视觉艺术的展览,可以获得更灵活的理解。

A+: 本次展览的灵感来源与创作背景?

戴: 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做展览,为什么在一个画廊里做展览。当我完成本次个展的展览草 图时,发现我所做的构思、描绘过程就是最动人的表演,关于这个现场的所有动作已经完成。 于是我将做展览草图的思考过程直接作为结果来形成最终的展示布置。在我的表演作品里也 经常可以看到这个思路。

这个故事的背景其实就是关于 A+ Contemporary 的整个企划团队。这些人都是很小的个 体——走近点,再走近点就能让观者看到一点点细节,使得面目不清的历史和梦境再次聚 焦、定格。这是一叶小舟漂洋过海,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停泊在上海的故事。他们在上海的每 一个动作都提示着那些曾经响彻天际的呼啸声、海浪反复拍打的节奏,显影着渔民为了生活 撒网捕鱼的弯腰姿势,由还原深入继而再造海风摇着树叶的沙沙作响声,还有母亲轻柔拍打 在梦里熟睡孩子的歌谣。这些时而轻柔、时而激烈的动作一次次地拉扯着重叠且语焉不详的 历史线索。

A+: 展览名称源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选择其中“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诗 文是出于展览形式上的考量还是另有用意?

戴: 原文诗句有景有情,亦情亦景,情景交织。诗句每四句都有换韵的变化,还采用了连环 句式使得整体基调平仄相间错综复杂,韵律婉转,像一首场景诗,正如我这次展览和表演的 方法,有虚指和实指,也有文本和风景剧、声音风景之间的映照,当然也标明了两岸共同的 美好愿景,标明了动态发生的地点、人物、时间和发生的时态变化与动作的质感。这些文本、 绘画、装置等元素并置交融在一起,形成一个交响乐般的结构体。

A+: 为什么会选择在画廊做一件有关画廊自身故事的作品?是否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地理语 境迁移下个体经验映射,抑或是更宏观层面上对于体系的思考?

戴: 我的工作中有一块内容是家庭剧场计划,家庭剧场计划是以一种类似于记录片的方式, 以艺术家(或其他行业人员)为对象,以个体经历、特征为素材,全面地整合运用力所能及 的艺术形式的“定制”剧场,展开对当下中国的叙述和想象,勾勒出在一个社会转型时代普 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发掘被忽略、被正确行为所遮蔽的情感和事件。这 次在 A+ Contemporary 的个展是这个思路的一次新实践。

A+: 此次的作品除了展览空间中的装置外也包含了绘画作品,能否介绍一下此次展示的绘画 作品?这些绘画作品提供了何种观看线索?

戴: 这次的绘画作品其实是整个展览本身,而在这个营造出来的草图世界中还有与之形成语 法对应的墙面绘画、纸上水彩、草图,还有布面绘画,提示了多重文本之间相互引导、相互 显影的特质。展览没有一个固定视点,观者可从其中任一作品进入。

A+: 您的作品将行为、绘画、装置、文字、影像等诸多形式融合,那么您如何看待作品的剧 场性?除了这些构成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外,作品的剧场性又如何与空间本身发生关系?

戴: 我觉得应该游戏性的强调音乐、空间、表演等构建的自治性。首先展开其自我价值,然 后才在与其他元素、形式发生关系时发挥其功用。在我很多作品中的装置、场景动作过程, 还有特定的表演者、演唱者、绘画、影像的个性交相辉映,无法区分主次,而当中所强调的 文字、装置、绘画在一个空间里交互作用。

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依据空间为出发点,通过观察、反思透视、空间的线和角、建筑的质感 然后结合每次的空间来决定作品的最终形态。使得图像符号、行为、姿势、装置、文本和绘 画找到之间的一种联系,事先排练的部分不断开始又不断中止,环境、装置、文本、剧场与 空间合而为一。它不是各种表现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相互的反应。不追求多媒体绚丽 的效果,而旨在实现效果之外的过程。

A+: 除了展览本身外,此次个展也包含开幕的现场表演,能否预告一下表演的概念?表演与 展览之间的系谓何?

戴: 此次开幕表演将是一场指令性表演——这是关于“展示”式样的直接剧场,用“指令” 的形式在现场直接“提问”,用“直接截取”来代替“扮演”,用“指令”来取消主体和客体, 用“展示动作”来连接历史成像的前与后。

关于艺术家

戴陈连 1982 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2004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 生活及工作于北京。个展包括:“海上明月共潮生”(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 间,上海,2017)(即将展出)、“回眸一笑百媚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7)、 “千军万马来相见”(龙口空间,北京,2016)、“社会现实剧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2016)、“一江春水向东流(四)”(妈妈拉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5)、“似水流 年”(ACTION-SPACE,北京,2013)。群展包括:“Springhouse”(Hellerau,德累斯 顿,德国,2017)、“新一代艺术实践中的影像表达”(西安美术馆,西安,2016)、“Talk, Talk”(剩余空间,武汉,2016)、“身在亚洲:激活中的人与物”(外滩美术馆,上海, 2015)、“BBCT(1)”(妈妈拉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4)、“风向—中俄文化年展览项 目”(莫斯科当代艺术博物馆,莫斯科,2012)。策划包括:“括号”(站台中国•dRoom 项目空间,北京,2017)、“去写生”(Tong Gallery,北京,2016)、“妈妈拉艺术节” (妈妈拉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2014)。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