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开幕时间:2016年7月2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
策展人:魏颖 (Jo Wei)
艺术家:本·弗莱(Ben Fry),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Julian Voss-Andreae)
上世纪60年代DNA的发现,标志着生物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新千年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最近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都深刻改变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生物技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新世代下的生命政治等深刻讨论。这种影响也触及艺术创作领域,并出现了一系列将生物学作为题材和技术的作品。展览选取了两组以分子生物学作为题材的抽象艺术作品,它们有着与艺术史上经典抽象作品相同的形式,却代表了“后分子”时代艺术家切入创作的全新视角。
致力于“基因制图学”的艺术家本·弗莱(Ben Fry),同时也是风靡全球的图形交互软件“Processing”的发明者。在本次展览的作品《染色体21号》中,他将人体第21号染色体上的4800万个碱基,通过对其有效性或无效性的色彩解码,将其转为一幅冷静肃穆的巨型抽象画。 《染色体21号》的画面和极简主义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的《无题7号》极其相似,但马丁描绘线条的初衷却是作为宗教般的日常修炼。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Julian Voss-Andreae)则是一位拥有量子物理学背景的雕塑家。他擅长将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建立其三维结构模型,并转为巨型户外雕塑作品。这些雕塑线条硬朗且色彩单一鲜明,外观酷似“纪念碑大师”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的作品。
弗莱和沃斯-安德里亚的作品,尽管拥有抽象艺术的经典形式,但它们实际上却是一种新的“写实主义”,或许可以称之为“科学写实主义”。因为它们都是对构成生命的微观元素(基因和蛋白质)的无限放大的再现,是一种超级写实。而作为参照的两位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和托尼·史密斯所处的时代均为二战后艺术转型期,他们所关注的是在各自媒介(绘画和雕塑)上创造出区别于经典现代主义的作品。这种对比和呼应不仅只是艺术史上的巧合,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和艺术价值观在未来的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16年7月启动“项目空间:青年策展实验室”,邀请青年策展人结合多元学科进行策展实验。首个展览《当形式不成为态度》将于7月2日-8月27日举办,探讨以生物学为题材的的当代艺术创作。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喜欢观赏自己的收藏,并且时常将藏品在家中轮换展示。然而,有...
2016.02.21
刘钢
在当代油画家之中,夏星算得上是一位“色情画家”,他喜好将赤身...
2013.07.30
胡湖
“姐夫拍”红了,很多人问我有什么秘笈。霸道姐夫邪魅一笑,吐出...
2014.09.17
酒仙桥一姐
不知荒木经惟可曾想过,有一天KaoRi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2018.08.07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