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复象之肝

日期:
2016年9月2日 - 2016年9月23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6年9月2日 13:00
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空间
策展人:
李晟曌

展览简介

开幕时间:2015.9.2 13:00

展览时间:2016.9.2—9.23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C展厅

策展人:李晟曌

医学顾问:梁霄

参展艺术家:

郭奕麟、贾宏宇、刘国强、潘子申、宋振、王坚欣、叶楠、易连、朱昶全

学术支持:开放问题研究所

前言

肝是天堂的镜子 ----古巴比伦谚语

在古巴比伦、阿拉伯等早期语言痕迹中,肝脏作为一个明显的藏血器官,被认为具有等同于生命的位置,同时包含着灵魂、情感和智力。人们习惯用“肝脏”代替后来的“心脏”来表述情感。《耶利米哀歌》中,当母亲被抢夺走了孩子,诗人让她惊呼的是“我的肝脏倒在地上”,以此来表达生命被压碎的悲痛。脑和心的优越地位则是在柏拉图的《蒂迈欧篇》中才被确立,但他依然赋予远在腹部的平滑、光亮的肝脏作为反射大脑中理性的镜子的角色,监督着腹腔中欲望的灵魂。而亚述文明中,古老的“剖肝占卜术”(hepatoscopy)也同样把羊肝视为天堂的镜子,它们反射的是神的意志,在天人之间建立着连接,此类占卜术的兴盛无意中也推动了古代医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如果依《黄帝内经》所言“肝开窍于目”,那么,肝和眼睛的确都是“显像”的器官:一个是处理来自外在世界的像,一个是来自理性大脑和天上神明的像。

人体所有器官中,肝脏的再生能力最为强大,这种理念构成了现代肝外科和肝病治疗的基础也成为再生医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希腊神话中,作为人类起源的关键性人物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被缚于高加索山上,承受鹰的啄肝之痛,每个夜晚,受伤的肝又会重新生长。于是,在漫长的时光中循环往复上演着的这个惩罚,像是坏掉的播放器中一帧走不过去的画面。不断再生的“肝”如同一个永恒的齿轮,避开了因为神的死去而让故事戛然而止的结局,苦难如同被囚禁在钟表盘中的时间,在日复一日的旋转中凝结、发酵、遗忘。但转机的可能也因此被保留了下来,“唯有希望留在它坚牢的住所”,这个不死的肝脏如同潘多拉盒子里最后剩下的那个中性的希望(elpis),留在了故事中,也藏在了我们身体里。

这些神话和传统中的“肝”,无论由于和情智相关的“镜子”意象,还是和再生、修复相关“希望”的意象,都和现代医学中对肝的理解和实证有所交叉。这些看似神秘论的概念都有其现实的维度,它们互相编织了一张巨大而复杂的文明网络。展览现场企图把这些先在的文本和今日医学的解释,以及艺术家对于肝的成像杂糅在一起,如何让作为显像工具的肝成像?镜子如何映照自身?中性的希望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些关于“肝”的像素,交叉增补着一张“肝”的“复象”——恢复、修复、重复、复苏、复杂;阿尔托(Antonin Artaud)说:“复象是一种自我再造,一种不可抵达的或根本没有目的的无止境的主体性建构。”

策展人介绍:

李晟曌

独立策展人,“开放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策展与理论研究的双向推进,工作贯穿策展、创作、理论研究及写作。从2010年开始参与策划了众多学术性展览以及艺术家画册编辑。2010年以《卷入思想史的当代艺术》获《Art forum艺术论坛》批评奖二等奖。策划展览《大地备忘录》获2014年首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年策展人计划优胜方案。2015年任清影艺术空间艺术总监。文章发表于众多艺术杂志和期刊。目前研究重点是关于“反建制”和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实践。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

展览医学顾问介绍:

梁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委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医学委员会常委。

艺术家:

郭奕麟

1985生于山西,现长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合作拍摄纪录片。工作和生活于杭州。部分展览经历: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展览(2016),厦门集美-阿尔勒摄影节(2015),香港汉雅轩画廊火炭空间《黑夜摄影》主题展(2011)。

贾宏宇

80后人,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创作灵感来自于旷日持久的街头行走与观察,将注意力放在幻化无常的时光下景观的变迁及光晕的明灭。对于物质和材料有特别的研究和兴趣。

刘国强

出生于1988年山东。部分展览经历: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个展“移动的图像”(2016),今日美术馆“墙势力-首届墙报艺术家展”(2016),“OCAT上海PhotoShanghai-影像景观”(2015),台北亚洲艺术中心“不是影像”(2015),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大地备忘录”(2014),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艺术展(2014)

潘子申

80后,复合型艺术工作者。致力于打通药与艺术的思考轨道,让生活为药引,艺术可入药,试图化解所谓的日常,而不至于畏惧那被期望着的彼岸的遥远,与到达之间的巨大的空洞,将疗愈进行到底。部分展览经历:“愈•合”中日当代艺术交流展(2016),“裸眼空间女性艺术展”(2015)“林泉书画与造园”展览(2013)

宋振

1983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部分展览经历:“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威尼斯GERVASUTI FOUNDATION“上海与威尼斯”(2013),香港奥沙画廊“市场力量:对立面的磨合”(2013),上海当代艺术馆青年策展人计划(2014)

王坚欣

一个以采访化物,绘制怪异图像为生的制图员。每日在网络与旧书古籍店里搜寻各种绝种资料。研究各种漫画的绘画技法。

叶楠

生于1984,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杭州。部分展览经历: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视线之外”(2013),美国坦帕美术馆“我这一代:年轻的中国艺术家”(2014),复调II中国艺术生态调查北京站(2014),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亚自由·贤者时间”(2015)

易连

1987年生于江西,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并或硕士学位。 部分展经历:第六届马德里新媒体艺术节CHINA8——莱茵鲁尔中国当代艺术展(2015) ,法国戛纳AVIFF艺术电影节(2014),澳大利亚Reformation白兔收藏展(2014),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13),“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

朱昶全

1989年出生于山东,从分析人的日常生活来介入艺术活动,想通过分析影响人的日常行为中种种潜在因素来揭示当下日常生活的规律, 影像的效力并非源于自身承载的意义,而是缘于它们的潜在力量,能够释放观者自身积累的经验,并能在这巨大的社会机器运作之中更加自觉。认为事情的发展绝非单线性的,“全因素叙事”是艺术家对影像创作的理解。部分展览经历:德国奥森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2015),台北亚洲艺术中心“不是影像”(2015),Vanguard Gallery个展“压缩的项目”(2015),南京国际美术展(2014)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