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12月5日(下周六),谭军个展将于下午三点在亦安画廊开幕。
此次谭军的展览,将展出其新近创作的“薄物志”系列。薄物志,意为对轻薄之物的记录。谭军以自己的语言方式,在静谧的意蕴中呈现了不同的生命对象以及其中那些易被忽视的细节,这是时间凝固下的某一“决定性的瞬间”,而其中也夹杂着他对生命流逝和意义的思考。
薄物志 | Slight Object
文 / 谭军
很久没有写下些什么了,因为相信自己是个以图像为生的人。
不是没什么可以记录,只是知道自己写不出那种图像的感受。
我不喜欢在脑子或者心里存着太多的事物,喜欢脑子空空的,只有一些不明所以的图像来来回回地闪现。等到这些图像逐渐固定在脑子里,摄人魂魄似的让我想要把她们画下来,才会怯生生地去动手描绘她们。在几近折磨、词不达意地数回失败后,纸张、画笔、墨汁、颜料、水、我自己等等各种难以掌控的元素终于与脑子里的图像达成了默契,她们顺畅而意外地呈现,反反复复给我惊喜和愉悦的奖赏。
但这种奖惩游戏是不能长期持续的,就像持续的幸福也会让人迟钝、忘记了活着的目标。活着总是想给自己某种惊异、不断地认识自己、挑战自己。当然,并不是说做这些很容易,正相反,但就是不想轻易放过和放弃自己,至少在画画这一点上是这样。
喜欢安静,可爱的、温柔的、轻盈的、暖人的、沉重的、压抑的、恐怖的、巨大到没有边界的静穆,无法逃遁,没有选择,我喜欢这样,只能面对。我喜欢消融在静谧中。这也许是因为生存的周遭太过聒噪和我的天性使然。
安静的事物总给人一种永恒感,不受时间打扰,自顾自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存在。无论哪种主体、无论怎样的姿态,都可以被凝固,抹去时间流动的痕迹。
自小以来一直喜欢与植物相伴,无论你怎样地欣赏或凝视她,甚至摧折她,她都不会打断你投入的情绪或思考,她们只是对自己天生的各种绝妙瞬间毫不在意,完全不吝啬呈现。不会像人一样很小便能意识到或者臆想自己的出众之处,要么炫耀要么隐藏,或以此为资本来换取一些腌臜之物。
植物之美源自天然天真,且无意与时间对抗,生是怎样死是怎样,尽由她便好了。这般完美的事物怎能不让人多多地流连。
植物之美也源自她们无限丰富的品类和她们各自的细节,丰富到每个单独的人类个体若是不借助他人的眼睛或画笔根本无从了解多少。每个时间有限的人只能拿出更有限的时间停留在那些“无用之物”上,不知道要忽略掉多少咫尺之内的惊喜和幸福,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庆幸的是,人的认知可以累积,人的惊喜可以传递,我可以在累积的故纸里找寻和弥补自己时间的限度。
记得电影里看到的一句台词:The naked trunks are the souls of the tree.。当即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很想和剧中的角色聊聊我也对此同感。我常常于现实和画面中寻找那些赤裸的自然的魂灵,感叹他们穿越时间般的存在,既久远又新鲜、既厚重又轻盈,既可以击穿灵魂又空空无物,既昭然如夜里的闪电又遁于无形。
或许是自身时间的限度在缩小的缘故,对这种安静地穿越永恒的存在物变得越来越敏感,也愈发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想到人们常常说人生在世危机重重,如履薄冰。其实,固然危机重重如履薄冰,若是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自己轻盈一点,便也就无所惧薄冰了。如同那些天然天真的自然的魂魄,他们何曾在意过时间里的危机。
我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太消极了。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
201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