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致敬2018 未来媒体/艺术宣言 中国美术学院@斯特拉斯堡

日期:
2017年12月2日 - 2017年12月10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7年12月2日 15:00
空间:
法国斯特拉斯堡
策展人:
高士明、王岩、马楠

展览简介

致敬2018

未来媒体/艺术宣言

中国美术学院@斯特拉斯堡

时间:2017年12月2日—10日

地点: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斯特拉斯堡大学、莱茵高等艺术学院、伊尔河)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莱茵高等艺术学院

联合主办:林风眠艺术园、法国莱茵大区当代艺术推广署、斯特拉斯堡大学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出品人:许江

总策展人:高士明

副策展人:马楠,王岩

主创艺术家:管怀宾,姚大钧,高世强,牟森

项目协调:Jean-François Gavoty,姚远东方,兰婷,梅悦子,马原驰

研究小组:马楠,宋哲,王冬亮,丁筱,苏城城,Alexandra Jiang Ashley,王旖旎,叶薇,吴凡蕊,姚远东方,金晶

特别感谢:孔令伟,孙善春,郑力,韦羲,楼森华,许煜,贾勤,高初,陆兴华,黄建宏,黄孙权

一.项目结构

(一)未来媒体/艺术宣言

1. 世纪:一个提案

2. 山水:一份宣言

(二)中国美术学院@斯特拉斯堡

1. 风眠:一种历史

2. 渡物:一段旅程

二.项目简介

1924年,以林风眠为首的26位旅法中国艺术家在斯特拉斯堡的莱茵宫策划了首个中国美术展览会,集中展示了485件中国古今艺术品。这次艺术展成为那个年代振奋国人心志的一次文化宣言。正是通过这次展览,林风眠及其艺术群体进入中国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的视野。三年后,蔡先生力邀林风眠组建国立艺术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由是展开。这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则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前历史”。

90年后回首过往,在一个世纪的风云际会中,法中两国的艺术与思想彼此交织,互为借镜。二十世纪初,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以及浪漫主义等艺术思潮启发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二十世纪中叶,马尔罗为代表的一批法国知识分子将中国视为反工具理性的极端代表,启发了法国“与欧洲的过去决裂”之可能;此后的六八一代又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激进的阐发与回应,在其感召下开辟了社会运动的新战场;新世纪之初,法国激进哲学再次成为中国艺术界的核心话语。

跳脱百年世界风云,洪荒亿万年的挪移演化构筑着我们共同的山水家园,孕育着独特的品格心性和宇宙大观。从“天地洪荒”到“山河故人”,2017年我们重回斯特拉斯堡,折叠时空,感怀亿万年非人的尺度,回应百年来生活史、社会史、思想史进程,为复杂、矛盾而多变的二十世纪补写一份宣言!

(一)未来媒体/艺术宣言

山水:一份宣言

二十世纪是一个从废墟上生长出的世纪,一个技术迭代与熵化最为迅疾的世纪,一个神话破灭又不断滋生的世纪,一个革命持续发生又反复幻灭的世纪,一个过度生产却又精神贫困的世纪,一个联通了整个星球却陷入宇宙式迷茫的世纪……经过这个复杂而又矛盾的世纪,让我们将“山水”作为一种重新开启世界想象的媒介。

《山水宣言》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个长期创作、研究计划,其目的是将中国人的山水经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活化在当代,分享给世界。“山水”之于当代,不但是一种独特的美学/感知之学,还是一种超越末世论和弥赛亚主义的“大地政治”,一种对分裂的世界观进行重新整合的“宇宙技术”(cosmotechnics)。

本次在莱茵宫展示的是一个影像、声音与空间结合的多重感知现场,其目的不仅是向欧洲观众介绍中国古老的山水艺术,更是试图以当代影像和声音媒介演绎山水经验,展示山水世界的森然万象,以及幽远寂寥的时空意识。

通过“山水”,我们期待着促成中欧之间世界观与美学(感知之学)的一次经验沟通,并且在持续的交流中,打开面向世界的多种想象空间,呈现出山水对于当下的激进意义——从山水的时空观出发,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重新定义自由与未来。

主体意象:山水世界中的一条路。以影像声音装置和“山中何所有”文献展的感/知空间,构造出主峰、水口、巨石,并用这条山水之路唤醒个体面对造化时的见闻感怀。路上行者的诸般姿态及跟山水之间的多重关系——行旅、卧游、徘徊、行歌,临深渊而叹息,登高台而望远——形成多重感知现场。

地点:莱茵宫宴会厅

形态:影像声音多媒体装置,文献

影像主创团队:高世强,吴穹,杨凯,张立,孙晓宇,林祚雄,马原驰,张力敏

摄制组:高世强,吴穹,杨凯,张立,孙晓宇,林祚雄,马原驰,刘浩杰,白清文,吴佳芮,钟昊天,罗莹莹

声音:姚大钧

装置:管怀宾

山中何所有:马楠,王冬亮,丁筱,宋哲,黄佳茂,高树标,王君,王开通,吴虞川,吕兆坤,梅悦子

世纪:一个提案

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接下去的几年里,我们还将迎来无数个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这些纪念日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从这些接踵而至的纪念中重新召唤出历史之幽灵?更重要的,我们是否能从这些过往事件的世纪回声中聆听到未来的消息?

过去这个迅疾变化的世纪,相对于整个人类纪只是一个片刻,在自然史中更是短短的一瞬。然而,这个短短的百年却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为人类史带来了太多的东西。在这个世纪,殖民-后殖民、革命-后革命、冷战-后冷战彼此交织,帝国与帝国主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末世论与新纪元同时并存,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历史结构和动力场域。

人类进入21世纪已经17年了。从911到全面“反恐”,从次贷危机到占领华尔街,从叙利亚到乌克兰,从“愤怒者”到“黑夜站立”,从欧洲移民潮到英国脱欧,从斯诺登事件到特朗普当选……,通过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我们强烈地意识到—21世纪已经逐步奠基,新世纪的“意境”已经初露端倪。然而,我们对这一切却还没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媒介改变了,社会治理与社会运动的方式改变了,民众诉求与集结方式改变了,散布和接受信息的端口改变了,民主、民粹甚至艺术与政治本身的意义都改变了……,改变已经发生,改变的力量已经浮现,可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为了开启我们对正在到来的未来(becoming future)的思考,必须试着去重新讲述过去的故事。这个名为“世纪:一个提案”的计划试图回顾过去百年中那些未完成或被错过的历史,重新激发出事件的动能与势能,在时间的涡流与回溯中,把可能性还给历史。

为此,我们邀请中国与欧洲重要的思想者、艺术家们,对过去百年中一系列具有历史潜能的重要时刻(如1917,1938,1945,1968,1989,2001……)进行讨论,并选择立足不同的历史时刻,向最紧迫的、无名的未来提案。

50年前,斯特拉斯堡大学的中庭曾爆发“革命前夜”的第一场学生运动,开启了“五月风暴”的历史。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场,凝聚起艺术界与思想界的精神力量,一起上路,重新出发。

地点:斯特拉斯堡大学AULA厅

形态:用声音现场构造百年世界风云。邀请十二位嘉宾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中厅,立足于十二个核心时刻,回顾历史,致敬无名,并向未来提案。每位嘉宾演讲约10分钟,总时长约120分钟。

艺术总监及声音创作:姚大钧

工作团队:马楠,苏城城,Alexandra Jiang Ashley,王旖旎,叶薇,吴凡蕊,姚远东方王子安,王茜,李朝林,李鸿祥,马原驰,梅悦子

演讲嘉宾:Samir Amin,Daniel Buren,张颂仁 CHANG Tsong-zung,陈界仁 CHEN Chieh-jen,Uwe Fleckner,Anselm Franke,高士明 GAO Shiming,Geert Lovink,许煜 HUI Yuk,Jean-Luc Nancy,Bernard Stiegler,Siegfried Zielinski(按首字母排序)

特别项目

(二)中国美术学院@斯特拉斯堡

风眠:一种历史

1924年,在中国现代教育奠基者蔡元培先生的鼓励下,林风眠、林文铮、王代之、刘既漂等一批旅法青年艺术家们在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美术展览会。四年后,在蔡先生的邀约下,这群艺术青年齐聚西子湖畔,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艺术教育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28岁的林风眠担任院长。

此后的90年时间里,这所艺术学府历经风云激荡,不但培养出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的泰半名师巨匠,同时更成为各个时期中国艺术思想的引领者和先锋艺术运动的策源地。

九十余年过去,适逢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又值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之际,林风眠艺术基金会携20余件由中国美院艺术家们创作的《世纪风眠》主题绘画作品在斯特拉斯堡展出,一方面是林风眠先生的一次纪念性返场,另一方面,也是向国美这段为人称道的“前历史”致敬。

林风眠先生生于1900年,是20世纪中国百年曲折命运的见证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一场场重大的历史变迁:国民革命、抗日战争、新文化运动、新中国诞生、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这些中华民族的大事件,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中国人整个世纪的矛盾、苦难、探索与寻觅。他的艺术,却仿佛孤行在这一切之外,从抒情诗意的一端,到苍凉忧郁的另一端,创造了一方清新隽远的新天地。

国立艺术院,自1928年创立伊始,就在林风眠为首的第一代艺术家集群的努力下确立了她的理想和风骨:深重的文化使命感、兼容并蓄的姿态、艺理兼重的精神,以及诗性的气质。建院伊始,林风眠就明确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宗旨,强调贯通中西的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志。此后的一代代国美艺术家们,以现代艺术语言萃取民族民间的资粮,让中国传统与东方艺术根性在当代人精神土壤中重新生发,开辟出一条世界史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复兴之路。从这条道路上,走出了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李可染、董希文、黄永砯、张培力等一支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在新世纪,随着中国美术学院的强劲拓展,在西子湖畔,再次焕发出一个当代艺术创作和教育的核心现场。

九十年之后,这条林风眠之路、这条国美之路,已然浩浩汤汤、蔚然大观。

地点:莱茵高等艺术学院

形态:绘画作品展览

致谢:林风眠艺术园

渡物:一段旅程

此区块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与莱茵高等艺术学院联合工作坊的教学与创作成果展示。该工作坊已于2017年4月在杭州市和台州市仙居县启动,并在仙居河上完成了第一次漂流。今年11月6日至30日,联合工作坊将在斯特拉斯堡深化创作,并于11月23日在斯特拉斯堡主城区伊尔河上漂流。

此次联合工作坊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两校间在公共艺术及物品艺术领域长期创作交流的开始,并计划借此促成中法间定期的互通与对话。 “叙事性”是这次工作坊使用的核心方法,以此来观察物品的艺术范畴。叙事性也是艺术史常用的手法,它可以帮助读者复原艺术品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政治环境。相信通过此次工作坊,两校学生能从艺术实践、物体创作、在地等方面更深层次的理解全球语境下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地点:斯特拉斯堡伊尔河面

形态:艺术品漂流

指导教师:郑靖、阮悦来、郑闻卿、Jean-François Gavoty、Arnaud Lang、Yeun Kyung KIM。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