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当代艺术与自然政治
雾霾,将注定萦绕在2014年的中国上空,将渗透到国人的口中,并煎熬国人的心扉,如果有着艺术的使命,那就是面对雾霾。
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命题,一个新的全民总体要面对的问题,一个超越党派与政治立场的问题:雾霾。扫黄的政治经济学似乎导致了网民的全体哗变,雾霾的政治经济学似乎也倍感无力,那么,艺术呢?艺术面对雾霾会有何作为?中国已经被雾霾所笼罩,这是无可逃避的现实,如果中国现在有着政治,那只有一种:“空气的政治学”!如果中国有着艺术,那只有一个最为紧迫:“空气的艺术”。
中国的空气被重度污染,中国的空气中毒了。这是一个现代性的新现象?早在汉代,面对自然灾变,会有董仲舒写出《天人三策》来警醒:自然的灾异就会有相应的政治后果的,小心了!但为何中国当前的思想者无力对此做出回应?“空气的政治学”超越了党派之争,这不是政治和阶层的利益(当然会有面对生态时既得利益者的无视),不是左中右的派系争执(这是面对国家政权的立场斗争,现在应当转向去面对自然!),而是现代性消耗的观念对自然生态的恣意破坏所致。
似乎面对空气的污染,中国人可以第一次共通面对自然,摆脱政治倾向与权力之争,因为“自然的政治”可能是中国未来唯一的政治!帝国从来都是面对自然灾变而坍塌的。在当前尤为如此,只有把自然的治理与政权的统治相关联,由“监控”走向“管理”,再走向自然的“治理”或民众的“自治”,中国的现代性才可以实现,中国当代艺术也同样要经如此三个类似的步骤。
我们知道:在古代因为风沙天气而出现“风而雨土为霾”;或因为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而称为“霾”或“灰霾”;而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了。
那么,艺术如何面对?艺术回应的方式如何不同于政治(要监控利益集团)与经济(减少煤炭等等生产)的管治方式?空气的政治经济学模式损害的是自然生态。因此,新的自然态度将根本地逆转我们目前的艺术态度与艺术方式:
1,雾霾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的开发所致,还有民众身体保暖的需要,冬季时雾霾加重与这相关,大量烧煤导致的污染,也与人们当前享受的自觉与普遍化相关,但这还是现代性的消费欲求,是身体的欲求。如何减少消费?在观念上必须改变我们面对自然与身体的态度。去收集自然洁净的空气吧,去往温暖的南方吧,不要再蜗居在都市与北方了。之前的中国艺术是北方艺术,也带有北方政治的权力诉求,现在回到自然,回到南方吧!“逃离都市,回向自然”!将成为当代艺术新的口号,将构成方向性的逆转,艺术家不应该再盘踞于大都市,等待出名的机会,等待展览来露脸了,而应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同诗人海子1980年代发出的召唤。
2,空气中的粉尘增加,尤其是大都市,与尾气排放有着关系,尽管很多专家认为尾气排放并不严重,但为何之前雾霾不严重?为何还要大量买车?为何不代之以身体的步行或骑自行车。如果有着新的行为艺术,那就是演示非机动车辆的行为,演示动物与自然的行为姿态,让我们的行为回到自然与生活的裸露状态,或者进入安静与无为,保持不动的修身活动,低碳生活不应该是空话。修身实践,艺术之为养生,将成为中国艺术未来的基本方向。
3,如果有着“新水墨”,那是回到充分的水性上,让水的元素性再次流动起来,洗涤我们的眼睛,并且唤醒我们对自然的尊重。水墨应该针对环境发声,水墨本来就与自然生活环境相关,让水墨重新发生,面对困难危机而再次发生,才有着新水墨,来净化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环境,唤醒一种对自然的责任。
4,想象新的烟云与烟霞形式,既然雾霾也是烟雾,是一种浑浊的形式,是颗粒的凝结,如何化解?“化解”要成为一种艺术手法,成为形式语言生成的动力,而传统文化“满纸烟云”的感发方式就应该复苏,以新的“烟云供养”的形式代替雾霾的浑浊与弥散,如何以新的“弥散”方式来驱散雾霾,需要艺术家有着新的想象模式,通过影像,通过装置,甚至思考新技术的可能性,这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