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海恩与艺术

文:杨天帅 2016年10月18日 专栏杨天帅
陈志云在商台节目《在晴朗的一天出发》问候任立法会议员容海恩,何以在选举论坛上总是答非所问,容海恩说:“好多前辈教我‘你不要直接回答他们’。”她的答案令香港人哗然,原来建制派世代相传,还有这一套玩法。
而这其实没有甚么好哗然的。权势以模稜两可的答案敷衍社会,敷衍民众,原是常有的事。他们会直接而坦诚地给你答覆才是奇闻。正因此,艺术界才得以找到与权势结盟的空间。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真知灼见,而是纯粹逻辑推论:因为当代艺术家(这里仅指主流艺术家,而非所有艺术家,下同)要回答一个问题,表达一个讯息,很多时候就是“不直接回答他们”的。开放性、多元意义、解读空间,向来是他们追求的元素。比如他们会讲:“你觉得这件作品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不喜欢讲:“我正在画一条狗,你觉得像不像?”若你问艺术家,对于资本主义有甚么看法,他们也许会在一块镜子上涂抹颜料(Capit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2,Michael Wilkinson,2014),也许会将一张 50 欧罗纸币抽象化(Money Painting(50 Euro) ,Reena Spaulings,2005),也许会把很多钱币黏在地上(LOST MONEY,SUPERFLEX,2009)……他们一定不会列出坚尼系数,不会列出贫穷人口数字,贫穷线是怎么一回事。他们甚至会觉得,用绘画或摄影直接记录贫穷人士的生存状况是不妥当的,因为这做法太过直白。

你再质问他们:“到底你对资本主义有什么看法?”他们说:“一切已经表达在作品里”。你问:“最少你告诉我,你是否支持资本主义,YES OR NO?”他们说:“一切已经表达在作品里。”

容海恩其实是个艺术家。我这样写,并不表示对上述作品有所批评。我也不是说艺术一定要直白,开放性不好,我只想指出一点,即权势爱艺术,不无原因。艺术的含糊性帮助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含混过关。只要把一件可能在权势又可能不是的作品挂在家里,那已经足以意味他对自己的权势有所反思,也可能没有。

艺术的开放性是权势的护身符。我们必须要求容海恩不再以“反问”或种种说了等于没说的答案来回避她的政治责任。所以,若不想要艺术成为权势的护身符,艺术的讨论也有必要引入更加实在的角度。

我就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大地予我”的意义。“大地予我”是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会的项目。去年,这个项目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中,邀请多个香港农夫前往当地,用大半年时间种菜种米,并带领一批香港学生体验农耕工作。主办人之所以这样做,只因为他们相信,香港需要农业──香港自开埠以来,为经济发展,已经将农业牺牲得太多。透过计划,他们寻求的是香港整个文化风气的改变。
这就是他们的艺术。不是含糊地画几个水果,不是把做一件大型稻米雕塑,而是用最实际的汗水换取最实际的粮食,没有丝毫含糊之处。这就是“大地予我”。

计划此刻正在湾仔集成大厦Our Gallery举行的“大地予我”回顾展(展期至11月6日止),亦恰如其份地反映了这种实际的态度。尽管有杨秀卓创作的艺术品,但它们在展览中却并未占重要位置,而是把主角让给一部关于计划的纪录片、一条详述计划始末的时间线。展览还附有一面民主墙,上面提问:“你认为香港需要农业吗?”下面有人答:“需要!要自给自足!农业是立身根本!”
利益申报:我和香港艺术作者查映岚亦有参与是次项目,并在近日发表《农人の野望:大地艺术祭与港日乡城连结》一书,藉此记录项目细节,并将讨论延伸至香港与日本的城乡问题比较。尽管这是一部“艺术计划”纪录,然而研究方法却更接近于社会学。我自以为,这也是消除项目含糊性的策略。

尽管头盔已戴,后现代主义者与艺术原教旨主义者读到这里,也许还是要发牢骚。他们会说:一旦排除了开放性,必然会导致对某些意识型态的压抑;又或一切不过是语言的游戏,永远有无限解读空间,所谓消除含糊性不过是有毒霸权的糖衣;又或者,艺术的价值就是开放性,失去开放性,艺术便不再是艺术,云云。

这些我都懂,因为我以前说的就是这些。好像已经讲过,不过请让我多分享一次这个小故事:我仍然记得某日,我跟一位老教授口沫横飞地发表了我的这些见解,还抛出许多理论证明佐证这些观点。老教授只是道:“你说的都不错,只是不是很有意义。”他说,现在你想像一个正在衰败的岛屿,它本来有一百个人,一年后,死的死,离开的离开,如今只剩三十人了。

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人,而不是形而上的人、符号的人、语言的人……老教授问我:“你到底打算用怎样的开放性,去拯救这个岛屿呢?”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