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石”落地以后
近日有机会采访中国嘉德、泰康人寿的董事长陈东升先生,被他关于“飞来石”的故事所吸引:那就是武汉大学新的地标性建筑万林艺术博物馆。在延烧民间的美术馆热中,这是罕有其匹的个案:既非私人博物馆,也非企业博物馆,而是由他捐资1亿元为武汉大学建造的。
说它是地标性的建筑,一方面是因为其总长度为78米,总建筑面积约8410.3平米;因为其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的大半楼体都处于悬空状态;因为建筑的外立面完全是用铝合金一块块人工浇铸、敲打、拼接而成,这种凹凸的手工感像一块从天外飞来的巨大陨石。更重要的是,如陈东升本人所描绘的,“博物馆坐落在武汉大学校园的中心位置,珞珈山西侧,毗邻六一纪念亭、李四光雕像等人文景点”,“与图书馆、桂园、樱园、梅园相邻,与中心湖相伴,它的对面为校内最大的一片草地,是武大最美的地方,博物馆的落成会使这里成为武大未来的人文活动中心”。
当然,对“飞来石”的设计者、著名的建筑师朱锫而言,身处武大校园的中心位置却意味着艰巨的挑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山形水界”是武汉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特征,而万林博物馆就坐落在校园的中心。它的建筑形式应反映整个校园的山水特征,地段,地形的自然特征,从而实现平衡周边建筑,树林,山石,地形的诉求。他的法宝是三个字:一是“藏”:为了最大限度减小和自然环境的冲突,借助地段现状台地、林地的特点,将博物馆大部分功能“藏”在自然地形之下,大大减小了地面上的体量;二是“隐”:整个设计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主要树林,不仅能提供阴凉,建筑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时“隐”时现,人们永远看到的是它的局部而不是整体;三是“融”:漫反射的表面材料可以捕捉它周边的自然环境,树林及天空,使建筑自然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飞来石”的灵感来自一段佳话:大学毕业前夕,陈东升曾专门背来石匠的工具,在武大校园里的珞珈山顶的一块巨石上,亲手刻下了一个“始”字,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他而言,他的独立人格在大学里完成,为此他为自己举办了如此别出心裁的成人仪式。到如今,作为“92派”(亦即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下海”的企业家),他经历了三十多年风云变幻,先后成功创办了中国嘉德、泰康人寿这样的行业领头羊式的大公司,却用私人捐赠的方式向校园奉上了这块“飞来石”,表明他不仅对个人、对社会有很高的期许,对武汉大学也有很高的期许。
即便是私人捐赠,仍然会有人问:为什么是艺术博物馆,而不是在大学里常见的图书馆、实验室、多功能中心?因为陈东升是用美国的名校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来作对比,并由此发现了中国大学的不足。中国人历来善于向西方学习,不过学习西方的具体内容却今非昔比——我们已经进入了中美竞争的21世纪,作为经济体超越美国已经指日可待,但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比如在艺术与科技方面要超越美国,还需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因此,他向母校捐赠了“飞来石”。也因此,人们会关注“飞来石”落地以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