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京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三)

文:周婉京 2019年7月4日 专栏周婉京
周婉京 青年艺评人
周婉京 青年艺评人
此文出自研究者、艺评人周婉京的《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报告。文章抽样选取了15家2018年活跃在北京艺术界视野中的独立空间,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东城区二环以内、798及草场地艺术区、公寓空间及实践。我们将分三部分进行刊登,下文是公寓空间及实践的独立艺术空间调查全文的第三部分。
作为“典型”的外交公寓
 
第三个部分中,外交公寓12号应该算作一个典型。谈到见证变化,外交公寓本身已算是一个处在变化中的吊诡存在。早在80年代初,外交公寓曾经是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家展示艺术实践与交流的重要平台。至今,外国人还能自由出入外交公寓,而本地的参观者不仅需要由居住在此的外国朋友邀请入内,还需要向警卫出示证件。外交公寓特殊的政治属性为艺术家打开了“自由”展示与交流的通道,同时这个原本私密的公寓空间也被暂时赋予了某种公共性。
 

位于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的外交公寓始建于1971年,是中国唯一独享外交待遇的国际化社区。外交公寓12号空间就位于其中一间,是一处160平方米的两居室
 
位于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的外交公寓始建于1971年,是中国唯一独享外交待遇的国际化社区。外交公寓12号空间就位于其中一间,是一处160平方米的两居室
外交公寓12号空间的起点始于2015年12月对艺术家冯国东的一场纪念活动,这个活动将原本不是用于艺术展览的空间转变成了一个展览空间。展览现场呈现了大量历史图片档案和一组他在宋庄即兴创作的二锅头酒杯,同时播放了纪录片《快乐的苍蝇》。图为批评家栗宪庭在参观展览
外交公寓12号空间的起点始于2015年12月对艺术家冯国东的一场纪念活动,这个活动将原本不是用于艺术展览的空间转变成了一个展览空间。展览现场呈现了大量历史图片档案和一组他在宋庄即兴创作的二锅头酒杯,同时播放了纪录片《快乐的苍蝇》。图为批评家栗宪庭在参观展览
只不过,这种公共性仍然是“内化”且“私人”的,它的存在也让人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更大规模的“公寓艺术”。当时在北京有不少以公寓展开实践的艺术家,其中便有:朱金石和秦玉芬、王功新和林天苗、徐冰和蔡锦、宋冬和尹秀珍、艾未未和陆青、王蓬和王晋等人。他们选择公寓空间看重的是私人、小型、半公开或非公开的展出形式。以此方式,他们可以展出一些官方展览不可展、画廊不想卖的“廉价”装置,以及更具随机性、实验性的小型观念作品。
以外交公寓12号在2018年末举办的“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为例,展览展出了冯国东、张伟、王鲁炎、王友身、顾德新、李永斌、倪海峰、朱加、赵亮、颜磊、刘展、杨振中12位艺术家的群展。参展的艺术家都是该空间创办以来曾在此做过个展的,而这次“三年展”向他们提出的不仅是外交公寓“非此不可呈现”的个性化要求,还需要他们在三年展中凝合一种“集合性个展”的特点。就此,外交公寓12号的学术小组(由王鲁炎、王友身、翁子健、倪海峰组成)在展览“后记”中解释称:“在外交公寓12号空间这一仅有130平方米的寓所里,将集合来自于过往12个个展的的延展性作品。该空间因明确不干预、先规避、因自由并存所导致的矛盾与冲突,其参展作品相互关系的建构必然是随机、偶发、不可预知和不可控的,其自由的个体思想、情感与行动,势必在群体的相互制约中以问题的方式存在和交流。因此,这将不仅是一个展示艺术的展览,也是一个呈现问题的展览。该展览将问题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检测和展示每位参展艺术家面对问题时的状态、判断与应变。而这些不局限于作品形式的情感与观念,秩序或无序,直观与潜在的互动与表达,或许是展览更为重要的内容——‘非此不可呈现’的内容。”
 

朱加 《无题》 尺寸可变 户门、印刷品、桌等 1994 - 2018

外交公寓12号“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展览现场
 
朱加 《无题》 尺寸可变 户门、印刷品、桌等 1994 - 2018
外交公寓12号“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展览现场
 

王鲁炎 《被拉近和推远的面对的背对者》 尺寸可变 户门、门框、油性笔、出入者等 2016

外交公寓12号“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展览现场
 
王鲁炎 《被拉近和推远的面对的背对者》 尺寸可变 户门、门框、油性笔、出入者等 2016
外交公寓12号“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展览现场
 

冯国东 《手推车》 140×55×60cm 木头、洋铁皮轮子2001

外交公寓12号“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展览现场
 
冯国东 《手推车》 140×55×60cm 木头、洋铁皮轮子2001
外交公寓12号“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展览现场
外交公寓12号
 
创办时间 
2015
创始人/负责人
彭晓阳;主持人:彭晓阳、戢大卫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1. 赵亮《界》;2. 颜磊《独木舟摩托》;3. 杨振中《背景墙》;4. 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参观方式 
非公开展览,日常参观采用邀请制
 
 
车库实验艺术空间(外交公寓A区四号楼车库)
 
创办时间 
2018
创始人/负责人
林力(创始人);冯兮(展览总监),杨心广、王将(常设策展人)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1. 《SIZE》;2. 王将集成项目《为什么要展览》;3. 仇佳个人项目《热带丛林》;4. 黄朔菲个人项目《6490》
参观方式 
周四至周日10:00-12:00,14:00-18:00,日常参观采用电话预约制
 
 
居民楼研修
 
创办时间 
2018
创始人/负责人
胡庆泰
2018年主要策划项目 
1. 张新军短期驻留访谈及展览《拾穗者》;
2. 刘符结、Franz Amann、胡尹萍、Ole Aselmann、张雪瑞和胡庆泰六人群展《一场关于布的展览》(由张新军策划并在张的公寓中进行)
参观方式 
展览期间可通过电话预约观展
周婉京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三)
 

北京市公寓及实践的独立艺术空间一览(点击图片放大)
 
北京市公寓及实践的独立艺术空间一览(点击图片放大)
具有批判力的“车库”
 
作为艺术展示的替代空间,“公寓”对大环境做着持续的批评,而外交公寓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无论是被官方允许或受到限制的)都还原、加深着这种批评。在北京的语境里,“公寓”从不完全属于个人,却充当着个人的起居室、会客室、沙龙的综合功能,它总在不断寻找自身的替代物,寻找一个回归到真正“公寓”的机会。
 
“公寓”由此成为一个亟待被还原(Eigenheitsreduktion)的概念,也因此拥有将其他空间“公寓化”的能力。距离外交公寓12号不远,有一间“车库”(车库实验艺术空间)就被成功转化成了具有批判力的独立空间。“车库”2018年的策展总监冯兮表示,“车库的调性是以年轻艺术家的实验项目为主,强调每个展览之间从物料到想法的上下文关系,尤其是从王将开始到黄朔菲的展览,都能看出上一个展览遗留下的痕迹。”而“车库”给自己的定位也十分耐人寻味,它在微信公众号的简介中称自己是“为促进艺术发展年轻化提供一块狭小的疆场”。
 

王将 《独白》 120×100cm 白色霓虹灯管 2018

车库实验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王将 《独白》 120×100cm 白色霓虹灯管 2018
车库实验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周婉京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三)
 

仇佳“电影:热带丛林”个展

车库实验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仇佳“电影:热带丛林”个展
车库实验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流动的居民楼研修
 
从一个公寓到另一个公寓,如何计算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距离?2018年成立的居民楼研修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居民楼研修由艺术家胡庆泰发起,空间的首个展览邀请了艺术家张新军来到居民楼研修的所在地(河北燕郊燕顺路美林郡度)举办展览。展览就此“接力”了下去,等到第二次展览,胡庆泰邀请张新军策划展览,并将展览的公寓场所挪至张新军的家(朝阳区孙河康营家园)。胡庆泰谈到这“流动的公寓”时说:“这个艺术空间与我的工作空间是穿插重叠的,是自己兴趣热爱的继续延伸,对于自己的工作而言也是种补充增长和休闲娱乐。有时展览空间的多重属性并置携带出来的恰恰是具体的艺术从业者的现实处境状况,我也恰恰看重这点,我认为它和展览活动一并都重要有价值。”而张新军认为,公寓空间的好处在于,“人在哪,展览、活动就在哪,它可以被携带,是运动着的。”居民楼研修的实践间接回应了,为什么北京的艺术市场看起来没有上海那么活跃,却仍有数以万计的艺术家情愿“以北京为家”?这是因为替代空间作为“流动的盛宴”存在着,“流动”让独立艺术空间多了一层家的含义。
周婉京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三)
 

“张新军:拾穗者”个展(2018.10.4-2018.10.20)

居民楼研修展览现场,展览地点:燕郊经济开发区燕顺路美林郡度
 
“张新军:拾穗者”个展(2018.10.4-2018.10.20)
居民楼研修展览现场,展览地点:燕郊经济开发区燕顺路美林郡度
周婉京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三)
 

居民楼研修项目第二期,一场与布相关的展览(2018.12.22-2019.1.20)

居民楼研修展览现场,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孙河康营家园7期3号楼3单元1403
 
居民楼研修项目第二期,一场与布相关的展览(2018.12.22-2019.1.20)
居民楼研修展览现场,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孙河康营家园7期3号楼3单元1403
交互批评、催生思想的实验场
 
说到公寓,它还可以是交互批评、催生思想的场域。在西方现代主义萌生阶段,数得上的公寓沙龙就有: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和纳塔利·巴尼(Natalie Barney)的巴黎公寓,以及阿伦斯伯格(Walter Arensberg)公寓等。“批评家”的聚会可能会成为未来“公寓艺术”的新形态,例如2018年12月2日至10日在东城区柏林寺附近公寓举办的“假如给我九天光明”就是一例。这次由郭锦泓、寇塔、宋轶组织的连续9天、每天24小时的公开电影放映与讨论会,直接质问了当代艺术空间和生存空间“朝不保夕”的现状。该活动透过提供一种连续的讨论来反观艺术空间的不连续性。而9天持续不断的活动,有IFP激发研究所一贯的“马拉松”研讨会的痕迹,也照应了箭厂空间的“7/24”展示方式。这种相关性看似偶然,但却在语义的批评效力上显露出必然的关联。(注:IFP激发研究所已由原址黑芝麻胡同迁入798艺术区706北一街B7-3A戳客戳客)
 

“假如给我3²天光明——一个只存在3²天的空间是关于想象的……”海报
 
“假如给我3²天光明——一个只存在3²天的空间是关于想象的……”海报
无法预知的“密集音乐会”
 
再如颜峻召集的“密集音乐会”系列项目,与其说这是不定期举办的小型独立音乐会,毋宁说这是已经持续了59期的“音乐批评”。“密集音乐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16年的“北京客厅巡演”,这些基于公寓空间的实验创作皆由颜峻和他的朋友发起,定期在朝阳区十里堡h工作室(一间小公寓)举行。至于工作室的具体地址,需要发送邮件才可获知。这种查询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密集音乐会”置身公寓之中的隐秘性。大部分的表演是即兴的或无法预知的,像最近的一期“密集音乐会”中就有VAVABOND与朱文博的即兴演出,也有颜峻与朱文博的“不告诉对方要演什么的二重奏”。当观众围绕着表演者席地而坐,当表演者与观众只有一肘之隔,由上世纪90年代飞走的“公寓”之灵魂好像又盘旋着归来。
 

密集音乐会55,朱文博:灯的第二号(视频截帧)
 
密集音乐会55,朱文博:灯的第二号(视频截帧)
密集音乐会58,米盖尔·阿·加西亚+颜峻:电子即兴二重奏(视频截帧)
密集音乐会58,米盖尔·阿·加西亚+颜峻:电子即兴二重奏(视频截帧)
结语:绘一张索引式地图
 
虽然同为非营利空间,15家空间却因位置的不同而扎根于不同的艺术生态。北京人常戏称,朝阳区的男子与东城区的女子谈恋爱就像“异地恋”,此话正是用来形容北京城区之间的巨大区隔,由此更不必说艺术聚落之间的差异了。比起差异,同样的实验性或许才是北京独立艺术空间需要聚焦的重点。之所以称之为“实验”,是因其带有当下左翼运动的激进性,同时带有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后人类理论的思想性。与实验性相关的是,“非营利”和“独立”这两个字眼的错综关系。在本文中,“非营利”多数情况下被用以概论这些艺术空间,“非营利”侧重的是“不以牟利为目的”的态度,但它同时也带有一种大型机构的趋向性,这便让它和自发形成的艺术家空间产生了分野。然而我们也要警惕,不该因为某个非营利空间受到资本的青睐而将它推到“独立”的对立面,也不该因为某个非营利空间完全自负盈亏就简而言之是“独立”。然则,非营利空间的讨论边界究竟在何处?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王鲁炎:交流”展览现场外交公寓12号展览现场
 
“王鲁炎:交流”展览现场外交公寓12号展览现场
此外,北京的独立精神很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将“难以独立”一味地归咎成二元对立意识形态的根本矛盾,将自己的弱小塑造成“被打压”“被欺凌”的对象。2018年上述的非营利艺术空间的实践,大致趋势上已经摆脱了这种以习为常的“弱者”形象。我们看到,更多的空间选择将精力投入到个案的研究当中,这一点体现在箭厂空间面对“开墙打洞”的处理方法,也体现在泰康空间、缓存空间针对历史和具体人物进行的学术研究。目前研究项目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反倒不是来自2018这一年,而是来自2018之前多年的累积。似乎,如果要在“亚洲→中国→北京”的框架下讨论“独立”,就不得不紧扣现下世界冲突的核心——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与政治分歧、阿拉伯国家对于以色列立国的抗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想象与争辩、西方“民主”对于共产社会的描述等。如果研究者摆脱不了上世纪冷战政治的遗留问题,那他们口中宣扬的新的“独立”,又会尴尬地回到后冷战的结构性思维上去。
周婉京 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三)
 

经历“封墙堵洞”后,箭厂空间推出的杨振中个展,在整个展览过程中,艺术家暗中安装的监视器记录了日日夜夜里的一切举动,并显示在隔壁的咖啡馆中
 
经历“封墙堵洞”后,箭厂空间推出的杨振中个展,在整个展览过程中,艺术家暗中安装的监视器记录了日日夜夜里的一切举动,并显示在隔壁的咖啡馆中
我们并非生活在同一时光
 
至于开篇提出的“时”之疑问,到这里也找到了它的回答:显而易见,我们并非全部生活在同一时光中。正因如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以不完全收录的方式代表着某种“完全”。我们可以见到,非营利艺术空间之间的信息、资源、人员的流动都是双向的,共同建立了一种“索引式研究”(Index-styleresearch)的模式,力图将这张“北京独立艺术空间”的地图编织起来。我们从地图的这头,可以延伸到本文未能尽数的北京在地实验项目,也可以联系到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独立空间的类似境遇。这让独立艺术空间能够以一种疏离的状态来检视后冷战的思考习惯,也以一种抽离的面貌来勘察前路未知的、突如其来的对抗风险。
本文特别致谢受访者(排名不分先后):王卫、何颖宜(Rania Ho)、富源、韩馨逸、胡伟、黄静远、冯兮、彭晓阳、夏彦国、游飘、烁琪、王将、梁半、周姜杉、胡庆泰、张新军、范西、吴小军、傅镭及泰康空间。
 
参考文献:
高名潞:《什么是“公寓艺术》,(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cle/overview/ca2dyzt/about_by2/G/681hswm,查阅时间2018年12月)。
《中国公寓艺术展》,刊载于《东方艺术》2008年第23期,第125页。
“后记”,《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2019年,第142页。
Aronova, E. 2012. Studies of science before “science studies”: ColdWar and the politics of science in the U.S., U.K., and U.S.S.R., 1950s-1970s.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P.39.
“我们并非生活在同一时光”,此句话援引自美国诗人庞德的《日界线》。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