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明·赫斯特,想说爱你不容易

文:郑姝 2017年4月19日 专栏郑姝
赫斯特的画廊Other Criteria,如果它可以被称为是画廊的话,曾经就在我公司的旁边,门挨门,肩并肩,每天早上我要从它门口过,但从没看到里面有过一个人。
 
其实,最近对赫斯特的印象本来有所改观。可能是因为那条送给大卫·博伊的沙丁鱼,我似乎闻到了除了塑料、丙烯、福尔马林气味之外的一丁点人情味儿。
现在看起来,一切可能不过是幻觉。赫斯特跑到威尼斯去干了这么个匪夷所思的展览。在佳士得大股东的私人艺术宫殿里,赫斯特简直就像个被包养的二人转演员,可劲儿的卖弄招数,却没玩出水平。我不知道是他的艺术创造能力已经触礁,浪费了弗朗索瓦·皮诺的信任,还是弗朗索瓦·皮诺的品味实在奇葩,这个展览是如此令人惊诧的失望。展览主题是赫斯特自己构思的寻宝故事:沉船和深海宝藏(他对掘金的热爱终于得到了一次爆发)。赫斯特专门雇了一个电影团队拍摄出可以乱真的深海发掘现场图片,再用500多平方米展示了189件道具——“从深海挖出来的宝藏”。包括以那个自己为模做出来的青铜雕塑,一半的面孔被深海寄生物占据。梗好熟,《加勒比海盗》早就玩过了。
赫斯特说他想讨论现实与梦境、真与假的界限。但当看到长满了珊瑚的米老鼠和呆板的凯特·摩斯,你还是很难想象这些是公元前一世纪沉入海底的宝藏。专业名词叫:出戏。
“一个青铜女人像,竟然穿着一条内裤。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不相信罗马帝国已经时兴这种内裤。”著名艺评家阿拉斯泰尔·苏克在文章中说,“你会很快发现,整个故事不过是一个漏洞百出的低劣脚本。”“展览的名字就叫unbelievable (不可思议的,也可以被理解为“难以令人相信的”),我们还能期望什么呢?”Liz Jones为英国《邮报》写的展评说:“做工精细,但如此空虚。”她还发出“到底是什么催动了赫斯特花费5000万英镑,历时十多年去做了这样一个展览呢?”《Telgraph》则直接将此展览描述成“一场壮观的失败”。主办人之一的皮·诺先生在采访中却说:这是赫斯特的一次突破。我想说:看起来确实如此。可惜是向下突破,刷新底线。
 
在我心中,赫斯特应该比这些要强,端出来的应不至是这种巨大的废物,真的巨大。在赫斯特心里,伟大是可以用尺寸丈量的。当然,我必须承认自己没有真正到展览现场。所以很我期待有真正去看的童鞋们,给一点切身感受。但根据传回的作品图片,我只能说:赫斯特把本来那么点儿意思,弄得似乎很没意思。
这个耗费5000万英镑、当代艺术有史以来最高成本的展览使我明白了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到底讨厌赫斯特什么?答案是:懒。这个展览让本来在侧影中时隐时现的懒相彻底从正面凸现出来。展出的作品,无不透着求奇求刺激的简单粗暴,甚至不能说是哗众取宠,因为他好像根本不想被宠,只想激起观众的反应,哪怕仅是最基本的生理性反感和恶心。比如阿波罗脚上的这只“不知道叫什么”鼠,那一身的褶子,除了让人不适,还有其他的效果么?赫斯特懒得去多花哪怕一分钟考虑稍微深层一些的问题,懒得去琢磨艺术形式。他不考虑心脑,只考虑眼睛。他相信心脑的浅薄可以被他编的那套理论圆场,但眼睛引起的感官感受则更真实有力。
然而,他觉得观众跟他一样懒,也追求着最直接最本能的感官刺激。我建议赫斯特在快手App上搞一搞,会火的。 无论是泡在福尔马林的动物,还是贴满钻石的骷髅,他的作品永远透露着短平快的焦急,不喊破嗓子不罢休的蠢动。他怕人们听不见,看不见他。 
艺术对他只是个噱头,一个想法,一个貌似关怀众生的好名字,什么“为了上帝之爱”,什么 “在他无限的智慧中”;一个自圆其说的理念。然后再花钱请人来实现:帮他把动物标本封进消毒水;把苍蝇一只只按在丙烯画布上,把胶囊一颗一颗的摆进药柜;把烟头一个一个掐在灰上。事实上,这些已经是他最有诚意的作品了,虽然用的是别人的时间,但他起码不怕浪费时间。他还有个特点,就是不怕花钱,对成本和收益有一套自己的计算。总结起来就是:花大钱,挣大钱。 
如果纯从视觉角度,实话来说,赫斯特之前的有些东西还是可以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度燃起对他的一点热度。尤其是蝴蝶玻璃系列,当他把一只只蝴蝶冷血的撕开,钉接成教堂玻璃窗的时候,残酷和美相爱相杀,对生命、死亡,还有玻璃窗喻示的宗教的思考,都在这被残害了的几万条生命中发光(光是泰特展览一场就捕杀了9000多只蝴蝶)。虽然赫斯特仍没动过一个手指头,但这仍然成为他最走心的作品系列,也是如今硕果仅存的价格坚挺的系列。市场不傻,分得出干货
达明·赫斯特从根上展现出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当年YBAs的首秀Freeze就拉来了地产商Olymipia &York的赞助。而YBAs本身也有资本运作下产生的怪胎的嫌疑。玛克·哈德森(Mark Hudson)在《The Telegraph》的艺术专栏上评论的一针见血:“立体主义也好,波普艺术也罢,这些艺术流派都以艺术实践方向为名。只有YBA,(Young British Artists)他们除了Young和British以外,无可标榜。” 回顾那场展览上,没人记得展过了什么。 
 
有人认为赫斯特打破了艺术行业里,艺术家参与和工业参与比例的旧规则:工业参与比例越高,艺术品价格越低。当赫斯特将全机械绘画“旋转”系列描绘成“明亮,欢乐的毫无意义。”且以此为荣时,世界好像变了。旋转系列很有装饰性,从画面角度来看,它们并不差。很多也真是洋溢着快乐和朝气。但工业化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尤其是当贪欲爆棚的时候,它可以无休止地生产类似的东西。而艺术最怕滥制。市场用真实交易告诉他:你尽管说你的,我信算我输。 从2008年的赫斯特专场的180万英镑,到现在20万英镑上拍都有压力,旋转系列已然被市场狠狠一脚踹了下去。
如果我们再给赫斯特的作品成交价格排个名会发现,前50位里只有一张“蝴蝶玻璃系列”成交于2014年。其他全是2007、2008年以前成交。也就是说,近些年来,赫斯特的日子不大好过。他毫不掩饰的掘金癖越来越令人怀疑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操守。而他标榜的革命性的艺术创作工业化理念,也并不仅属于他。比如杰夫·昆斯,就比他更登峰造极,而且人家的工厂质量更过关,选材精良,工艺精湛,很少出质量问题。但赫斯特的牛头会发臭,烟头需要定期更换。 
 
可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赫斯特太成功了,一个成功的社会活动家和品牌宣传专家。他总能成功地将人群分化,跟特朗普一样。对一个艺术批评家来说,你其实很难对赫斯特有什么分析。因为你会发现根本没什么可分析的,那些点点,条条都不是他画的,蝴蝶不是他拼的。技术与他无关,他只有个想法。接下来,他还会给你洗脑,告诉你现在的艺术不像以前了。现在的艺术就是玩出位,玩想法,仿佛你不认同他就是活在19世纪,你还能说什么。这让我想起一个资深电影记者采访冰冰范爷,范爷上来就说自己是艺人,不是演员,现在是艺人的时代。End of Story,跟一个不认为自己是演员的人谈什么演技。人家根本不care好么?所以我们只能从另外一个抽象层面来分析,结果发现赫斯特种种惊世骇俗都有前辈理论在先,他只不过是把所有的东西集合到了一块再表现。最后,我们发现其实只有两个问题可以讨论:赫斯特到底是不是艺术家,他的作品是不是艺术。这两点讨论了若干年,至今分歧巨大。 
威尼斯这个展看来,赫斯特又一次将艺术世界严重撕裂。相对负面评价,一些评论家也积极为这个展览叫好,比如《the Guardian》和《Financial Times》,都认为赫斯特凭着这个展览强势回归。铺天盖地的占领版面,引发业界讨论,也许就是他的目的之一。他不是要好评,是要关注。这场深海沉船也再一次证明赫斯特无关好坏,无关艺术。他跟好莱坞更接近,先赚眼球,再赚衍生品。时尚大亨皮诺先生持之以恒的大力帮助引出了赫斯特浮夸的Alexander Macqueen气质。一场大秀过后,设计师出来鞠躬,人们鼓掌,但谁会真想穿那些所谓的服装?赫斯特告诉你,想穿也穿不到。展览过后,所有东西都将锁进库房,再向市场发售固定版数的复制品。这不是赫斯特第一次运用此类奢侈品销售伎俩。2012年,高古轩为赫斯特举办了1986-2011年完整波点系列展,当时就有人提出:画了这么多,为什么就展这么几张?事实上,赫斯特工作室至少做了1500 张波点画,亮过相的却少之又少。但他制作发售了大量版画,这使得每一件油画作品的出现都显得更为珍稀,无形间推扬了波点油画的市场地位。你看,一提到交易,赫斯特的算盘总是打得啪啪的地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