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在香港,真是无地自容
现在,在香港,还有谁想说自己是艺评人,我会颁给他一枚勋章。
近日来,香港艺坛沸沸腾腾的讨论源自于6月6日浸会大学艺术系毕业生周文庆于香港独立媒体网站所撰写的一篇文章《差劣的中大毕业展》,该文章直言批评中文大学艺术今届毕业展作品在“架上作品”如水墨及绘画呈现的比例重要过其他媒介,因为其倾向市场考量;而毕业展于中大文物馆展出的环境与作品格格不入的展示,都在作者的质疑之下。差不多的时候,周又发表一篇比较浸会大学与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展优劣的文章《毕业即失业》,直言赞赏浸会大学艺术系科目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考及创作较贴近社会与关注艺术的议题,而中大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学习环境与师资系统,且近年该校学生在展示作品的传统已多注重摆放自己名片胜过传达作品的诠释,更为吸引市场星探。两篇文中尚不论其对整体毕业生作品质素的主观批评及贬低,及将两校传统与课程拿来做比较,作者偏颇的站在自己母校并踩低他校的文字,已经引起两校毕业生的沸腾讨论。
其后,在立场新闻网站转载中大毕业的作者阿三的文章《<差劣的中大毕业展>一文之百思不得其解》提出对周的文章的抨击,及资深艺术工作者何庆基先生一文《写艺评的一点责任》则用心良苦地提出他对艺评的看法。不可置信地,周随后居然又再为阿三的言论,以《不能受批评的展览》很快地回应其及脸书引起的抨击。
对于这不可算是“笔战”,也真的毋须再重述的骂战,观者很容易便能看到香港艺术界缺乏资深的文字工作者的悲哀。何庆基先生还提出思考艺评的重要性,我不禁莞尔一笑,两文的作者文字的粗糙、没有理据依据、观点的贫瘠,如何能称之为“艺评”,更遑论若硬要将两文摆到艺评的角落,作者实有需要重新修读艺术理论、比较学与相对论的课程。网媒载体轻易地让文字传输,在没有责任与质量的考虑下,广泛流传“话题性”的批评语言,甚至被视为“艺术评论”同等对待,不禁让人需要检讨阅读网媒内容的可信度、必要性及对于经年累月滥骂文字或可养成“阅读正确性”的潜在危机,如果不做仔细思考,并时时做出判断,我们很容易成为被“文字施暴”的受害者。
一向我不喜欢看脸书,觉得人变得很愚蠢。以往人只会找亲近的人吐怨气或分享文字与图片,似乎无顾脸书朋友的感受随时铺上网,并认为他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但他人却常常不由自主地承受且被动地成为加入“赞”的头号粉丝之一。人真的是愚蠢的。愚蠢地将他人的图片传了又传,无论可以公开或是不可公开,隐私不再是需要保护的财产,虚拟公审不但在网站里执行,还可以控诉且成为警察执行的公务之一。理大学生性交案以及容祖儿男友刘浩龙的“污糟手”论,无论警察介入或是观者滥骂,都已蔚成奇观。
在艺术界里,这样滥骂的人物多有人在。文字低劣、用心不良,即使身有教职或是居处高位,而我们常常不禁疑惑:这人怎么这么有空,随时上脸书传赞及留言?那些披着“艺术”与“美学”羊皮的艺术家,常持着“为艺术正义而发声”的大声公,正义的背后也许不过是因为私人利益冲突为表不满的一种行为。“正义”给予的高帽,更显露艺术家虚伪、与艺术作品阐述自然与美学的人性底层背道而驰。从脸书里,那一个人捆住那一种的朋友圈,也看出这个圈里素质的参差。
收藏圈里有一个不成文的理论,收藏作品除了考虑艺术家的成长、作品的升值度与个人喜好之外,资深且重要的收藏者会审慎地考虑艺术家的“人格”。因为人格反映作品的深度、未来发展的市场网络,简言之关乎所结交的朋友圈与重要人士的网络,这不但可以看出艺术家如何诚实的对待创作,同时广大的社交网亦将会支持作品和市场的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