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勉强的候补,巴塞尔线上的尴尬

文:酒仙桥一姐 2020年4月1日 专栏酒仙桥一姐
新冠病毒肆无忌惮,经济衰退就在眼前,数字化活动成了最大的热门。画廊、拍卖、美术馆纷纷转向线上。一姐在家宅着,网上拍卖参加了几场,博物馆网上导览也没少看,这些天,正在体验巴塞尔。
整体来说,这些尝试以拍卖适应得最为自然。这个好理解,之前网拍已经做得非常成熟,大家的购买习惯也已经形成,付款渠道也都通畅,双方均驾轻就熟。加点量、扩充些门类、搞点新主题,不难。美术馆呢,稍微难一些。大多数美术馆还停留在“高清数字图库”的定位上,真正能跟观众形成互动的模式还没探索出来。乌菲兹美术馆那种让策展人出来讲一幅画的方式不大行,体验相当于看纪录片或者听TED讲座,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聚精会神才能干的事儿。他说啥你听啥,有点被动。点击鼠标,前进后退转弯的那种实地展厅,又经常有一种蹩脚电脑探险游戏即视感:我在哪儿?我要去哪?那边我去了么?我怎么又回到这了?有点晕。
看似价格空开有诚意,其实并不透明  
 
 
 
再来说说巴塞尔。首先说这次巴塞尔最大的改变:价格公开。很多人把这个改变看成线上巴塞尔的最大诚意。一姐认为,与其说是诚意,不如说是前提。如果没有公开价格,线上巴塞尔就没有作为艺术交易情景存在的必要了,顶多是一个汇集各家画廊展览基本信息的平台。所以,巴塞尔想要保持自己的交易平台性质,价格公开是最基本的、不能不做的一步。
 
遗憾的是,线上巴塞尔并没能真正发挥一口价交易的优势。从这一点上来看,所谓价格公开,很可能更出于保住交易平台性质的无奈。虽然有具体叫价,但达成销售仍需和画廊联系洽询:发邮件、打电话,沟通几个来回。这样婉转的过程决定了实际交易价格与标价之间的差异。更不要说还有画廊标出“50万-100万”这种跨度大到扯蛋的价格区间。看似价格透明,其实并没有。一级市场真实的交易情况依然保持着固有的神秘。什么时候线上巴塞尔能做到一键下单、在线购买,那才是真正新交易模式的形成。
佩斯画廊的奈良美智作品,显示“>$100万”,巴塞尔艺术展官网线上展厅截图
佩斯画廊的奈良美智作品,显示“>$100万”,巴塞尔艺术展官网线上展厅截图
到底卖没卖?你不知道的永远都不会知道  
 
 
 
一姐看有些媒体夸线上巴塞尔:看, 高古轩直接在作品旁边标注SOLD,主动更新作品状态耶。一姐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你去艺博会,那些作品旁贴的小圆点点是干啥的?没有小圆点点的,你问一下销售这件作品还有没有,人家也不会多为难地不告诉你。更新作品销售状态有那么值得拎出来表扬?多少件东西卖了,多少件没卖,这个价格区间的多少件,那个价格区间的多少件,此类信息对掌握整体情况有些帮助;但对很多藏家来说,大面数据没那么重要。他关注的是他想要的那件作品和那个艺术家。哪怕页面上的这件东西卖了,不代表他不会去找画廊买另外一件。同样,页面上的这件未售,不代表画廊没有售出同一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每次艺博会展位里的那个小房间,堆了多少存货,这次线上巴塞尔背后的库存只会更多。简而言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啥子公开哟?你知道的都是能让你知道的,不能让你知道的你还是不知道。
高古轩画廊的曾梵志作品作品,标上了“SOLD”(已售)。巴塞尔艺术展官网,高古轩画廊线上展厅截图
高古轩画廊的曾梵志作品作品,标上了“SOLD”(已售)。巴塞尔艺术展官网,高古轩画廊线上展厅截图
千篇一律的感官疲劳,是“线上”模式的尴尬  
 
 
 
但线上巴塞尔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关注一个艺术家时,可以通过筛选键过滤,看到都有哪些画廊在代理他,价格如何。这个还是很方便的。毕竟如果在线下,至少5000步才能把这些信息找全。但话说回来,逛艺博会的乐趣不就在此么?“人气”、多元竞争和酸爽的“冲动消费”互融推进,这才是艺博会的最大优势。可到了线上,一样的背景板,一样的光效,一样平面的图片,所有画廊都穿着一样的制服,做着一样的表情。235家画廊,2000多件艺术品,这个数字看似庞大,可除了作为噱头,却没什么真实效用。千篇一律的表现形式,重复的点击、后退、刷新,感官极易疲劳。对以“不同”和“个性”为灵魂的艺术来说,这样呆板的罗列,真是巨大的讽刺。
巴塞尔线上展厅令人明显感觉到,主办方对“线上”替代“线下”的怀疑,又不能不转向线上的尴尬。对巴塞尔来说,“线上”只能做一个勉强的候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退而求其次”。他们无意探索如何在数字平台上表现艺术作品的魅力,也没想花心思跟画廊一起营造一个热乎的、独特的数字展厅。它只强调了“制式化销售”的流水线式服务,只想编辑个作品PDF,然后“开张”。这让很多以精湛策展拔升艺术家见长的画廊英雄无用武之地。很多画廊和从业者提出:如果是这样,要巴塞尔的意义是什么?还不如直接链接到自己官网(事实上,很多画廊也是这么做的),反正作品交易大都是依靠给VIP发作品单达成的,而自己的网站能更好地展现艺术家。
2019年香港巴塞尔现场,人气是王道
2019年香港巴塞尔现场,人气是王道
“线上VIP”是个伪命题  
 
 
 
线上巴塞尔的拧巴还体现在所谓的线上VIP的概念。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信息“民主化”,就是“去VIP”。搞个VIP预展,约等于自命不凡的装大尾巴狼。线下VIP预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能给重要客户提供一些服务上的特权,比如更好的观展体验、优先购买权,以及与专业人士、艺术家、名流和其他有价值的人的交流权。这些权利在线上是不存在的。信息放在线上,就是共享的;优先购买?展前就完成了;强烈参与感?现在这个形式根本谈不上,那“VIP预展”的意义是什么?除了保持住那点可笑的“品牌清高”。利用互联网,做反互联网特性的事,何苦呢。
 
总体感觉,巴塞尔只把这次线上尝试当作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并没打心里认可线上交易的形式,更无意开发艺术交易新形态。这样不尴不尬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画廊无法有效地展示自己,也无法达成向交易的转换。蓝筹画廊看上去销售还可以,但这其中有多少需要依靠这样的巴塞尔呢?时世艰难,依靠特权氛围、标榜清高人设促发交易的模式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拥抱变化,改变思维,深入地去理解互联网特性和它所能带来的巨大受众和能量,不要总想着利用它加固传统,重复自我,不然真的会变成一本没有感情的黄页书。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