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欢乐颂”何时到来?
最喜欢北京的5月,觉得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阳光灿烂,温度适宜,花草繁茂,一切都恰到好处,淋漓而不失柔美,热烈而不失婉约。
5月的第一天已经习惯留给了在农展馆的艺术北京。和往年一样,汹涌的人潮一向是它为人津津乐道之处,据统计今年高达9.5万人次,远超7万人次的香港巴塞尔。对于“销售为王”的博览会来说,这个数字当然不能算是成功与否的硬指标。还记得2014年的那个5月,艺术北京与香港巴塞尔同档竞技的反差是显而易见的。从北京到香港,最夸张的评价是后者比前者“好得不止100倍”。但是,时间错开又如何?
中国大藏家们还是集体前往纽约弗里兹血拼。时间不是问题,距离更不是。这又一次戳中了艺术北京的软肋。明星艺术家作品在这一届艺术北京上甚少露脸,大部分被新兴艺术家的作品占据,参差不齐的品质等问题令这一届艺术北京却少了兴奋点。但另一个凸显的信号则是:低价位的入门级消费似乎正在形成一种趋势,五万元成了决定多数作品能否成交的一道坎儿。
五万元也好,五十万也罢,关键看能否买到与价格匹配的称心作品。但多数时候遭遇的情况却是,入眼的作品却标出了高冷的价格。这也难怪藏家们宁愿飞出去扫货,也不愿意在家门口瞎花钱。这就跟中国迅速增长的这拨中产阶级一样,小至马桶盖、电饭煲,大到奢侈品都宁愿去满世界扫货是一个道理。没有足够优质的作品,消费力才跑出去。
在这一点上,或许中国当代艺术可以看看圈粉无数拯救剧荒力MAX的《欢乐颂》,还有早前以《三体》为代表的那类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当“产能过剩”被讨论得满天飞的时候,它们其实都在创造并开拓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式未来视野。前一阵去上海出差,碰见某韩国画廊的经理,很好奇地八卦了一下最近国内很火的《太阳的后裔》在韩国的情形,她一脸无奈地说绝没有在中国火。我问她你们韩国人都看什么剧?她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竟不是美剧,也不是韩剧,而是《欢乐颂》同一个制作班底去年推出的良心剧《琅琊榜》和《伪装者》,并且还是他的韩国老板向他的员工们极力推荐的片子。既然这些国产剧都能在挑剔的观众集体吐槽时,成功突出重围,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又何时能迎来让人欲罢不能的“欢乐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