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字之“损益”

文:苏坚 2014年6月3日 专栏苏坚
近日,人类世界有位当红艺术家撤展引发争议,炒作论、策划论、阴谋论或反过来的各种“挺他论”,我都不置可否,因为这毕竟只是一个艺术家个人意愿行为,而且发生在一个民间性的展览活动中。但据当事人说辞和众所周知的“文化现象”,这个撤展行为的起因是“敏感字”。所以,我认为与其微观议论这个事件,不如审视一下“敏感字文化”这种现象。人类世界往往因此才“制造”无数伟人、事件、内容及其文化的。
 
这位艺术家是红人,而且红出艺术界。社会上的红人不少,但红得自己的名字一度成为“敏感字”的倒不多。“敏感字”是某文字圈的特殊文化景观。有趣的是,“敏感字文化”竟然又是一种特权文化,即某些“敏感字”只能特权者可以看写说,或者特权者可以看写说了后一般民众——无论对“敏感字”厌恶或喜欢的民众——才能看写说。这个情形,跟特别的言论文化有关。一般来讲,言论自由这个人类神圣权利,其跟生存权等基本权利一样,是上帝赋予民众的、而且处于优先位置的权利,对应过来说,言论自由正好是保障民众言权不被行政官员权力侵犯的,更别说那种公权力还没办法被有效限制的社会了。某国恰好就处在这个尴尬点上,即:起码在某些事情上,其言论自由,好像首先就是“官言自由”。事实上,作为言论载体的媒体,在某国是“官媒”独大,甚至可以说基本上就是“官媒天下”,其媒体版图还处在像前苏联《真理报》、前台湾《中央日报》那样的时期。
 
所以,曾经读到有“官媒”连着发文评论那位当红艺术家,说其是“某国崛起的受益者”、 预言其必“被淘汰”,很让人疑虑这类言论之“代表谁”、“批评谁”、“支持谁”的真实性是什么。既然定性是“厌恶”,为什么反而是“敏感字”?为什么不让民众爱憎分明地公开讨论那几个字目甚至“千刀万剐”消灭它们?
 
作为人名的“敏感字”,一般还有一个特别指称,叫“异见人士”,对应着,当然必有“同见人士”,处在这两者之间的,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三部分人合起来叫“人民群众”,民众对面是“政府”、“官员”。政府天生喜欢后两种民众,他们是官员的“朋友”,第一种民众则是官员眼里的“刁民”、“损友”。“刁民”、“损友”会招致“国外势力”声援,衍生繁盛的自我折磨的“阴谋论”。
 
谁能想象能将“异见人士”、“抗议人士”视作“时代人物”吗?不可能,因为,既然是“损友”,你就是“损”了政府利益的人,而政府之上,又常常套着“国家”、“祖国”的马甲,于是官员、动员起来的民众都认为“异见人士”就是忘恩负义的“不爱国者”,这样的人应该“受损”而不应该成为“崛起的受益者”。
 
这样“分类”乃至由此“分化”民众,然后以依样而设的“损益观”分别对待,正是某种标准的“官本位”社会的根本特征和超级能耐。更奇特的还在于,站在官本位上的人——当然包括替官背书、以“政府替身”自喻的“官媒人”,又将自己打扮成民众的代言人或自认自己就是“一大撮人”中的一员,处在“人民正面”,是“正确民众”,自己站在“淘汰”“一小撮”民众的潮流当头,有着不需、不许商榷的优越感。
 
当然,这样的优越感是有因由的。一直以来,在这些人的意识里,都会觉得自己的饭碗是政府给的,事实上也是,社会空间里的多少地盘,不确实是政府占着吗?比如说地皮,所谓国有就是政府有,官员是地主就是当然的“主人”。在“官媒”干活,本来就基本是“我的地盘”,当然“我做主”。于是,这些人的口气就是,如果谁谁谁是“一小撮”、“刁民”、“损友”,谁谁谁就不是“某国崛起”的添益者,你不能是“主人”只能是“副产品”,你不能“反体制”、你不能“政治不合作”、你不能“艺术与政治结合”——好像他们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合法的、法治的“政治国家”似的,你更不能因此“大放异彩”,我拘押你一天只能你利益、荣誉受损一天而不能反过来越拘押越值钱、受益。
 
可是,若论“受益”,作为事实上的“主人”,官员、紧跟官员屁股后面的聪明人——是“绝对太少数”,才是最大的“崛起的受益者”,这个不用去做贪腐、外逃的数字统计,凡人仅凭直觉就可判断的,但谁能正确地回答过这种“受益”到底是损了谁这个问题吗?说实话,那位当红艺术家果真还只是个标准“个体户”的,经济上,他既不是国企老板、员工,也不是整天跟“地主”做买卖的地产商,甚至据说他还专能“外贸”,是艺术界能“创汇”的——难怪“偷税漏税”这招最容易制服他,所谓“某国崛起”正是得益于这样千千万万的“个体劳动者”的卖力奉献呢!
 
的确,政治上,这样的艺术家既不是这个那个国级院的“院士”、“院长”,说的那些跟政治瓜葛的话,也不是中听的“政治正确”。艺术上,他有时候很“纯艺术”,有时候也很“政治”,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抄袭狂”……这些确实可以争论,他本人就一直“争议”不断,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可以的。这不正说明要相信“个体”的意愿,更应该给他们权利,让他们自主发出“淘汰谁”、“淘汰什么”的声音吗?
 
到底该依着上面哪个逻辑做出“损益”计算、讨论?
 
但是,千万,别想着只允许官言说得兴高采烈、口沫横飞,然后抛给“个体”无声的“敏感字”,使他们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我希望这样的时代既往矣!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