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引导我们如何看夕阳
一位好友来我家赏画,看到这幅《它引导我们如何看夕阳》时对我说:“这画,你被人悠忽了。”我回答道:“没错,你说得对。知道谁悠忽的吗?”朋友一脸疑惑:“谁呀?”我哈哈大笑:“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朱金石 《它引导我们如何看夕阳》 120×100cm 布面油画 2007
朋友的评论,我一点都不见怪。我知道,在纯抽象作品面前,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弄不明白画作表现的是什么。我们习惯观赏人物画和风景画,这些作品将自然界中的形状或者图像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很容易看懂画中的内容。即使那些变形抽象绘画,虽然造型偏离了实物,但我们还是能够通过辨认扭曲的形体或者识别隐蔽的影子,将画面与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但纯抽象作品却不是这样,它通过别出心裁的手法,创造出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图案,由此表现出艺术家的观念或者感受。无论观念还是感受,都属于精神世界,与外部形象没有直接关联,很难让我们将其与有形世界进行类比。我最初接触纯抽象绘画,也曾感到一头雾水:这是艺术品还是装模作样的装饰画?它表现的是什么?如何才能看懂纯抽象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逐渐意识到,了解艺术家的表现语言及其创作缘由,是弄懂纯抽象艺术的先决条件。比如朱金石的纯抽象艺术,它的表现语言由五个元素组合而成。
第一,厚绘画。朱金石抽象作品的画面上,有着厚重的油彩肌理。这种立体的肌理效果,打破了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界限,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浮雕的感受。将绘画从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起始于意大利艺术家卢西奥·方塔纳(Lucio Fontana),他最为人知的艺术贡献在于其创造的“划破”画布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将绘画扩展到画布背后的空间。而朱金石则是在画布前面“开疆扩土”,他通过不同的肌理效果,在画面上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质感造型。厚绘画的质感为绘画语言增添了一种新的“语意”,即油彩的厚重感。
第二,笔触。在朱金石作品的肌理上,可以看到姿态各异的笔触,它们宽窄不一、深浅不同、或急或缓。这些在油彩上的笔触借鉴了水墨的运笔章法,营造出动态的韵律感。与水墨笔触相比较,油彩上的笔触更显立体感、更富有表现力。笔触是朱金石内心深处的“形迹”,它们将看不见的心理活动转换成为视觉上的感受,表达出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思绪、或者情绪。
第三,时间。朱金石抽象作品上的油彩,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会出现风干皱褶的现象,由此形成一种天然的条纹肌理。有些作品完成数年之后,画布上的液体颜料仍然会滴流下来;还有的甚至漆块从画布上脱落,掉在画框上。无论是漆皮起皱还是油彩滴落,这都是时间流逝的“形迹”。这些自然痕迹与人为笔触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第四,色块。朱金石抽象作品的画面上,绘有形状各异的色块。可以看出,在色块方面,他受到抽象表现主义先驱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的影响。不过,朱金石在借鉴前辈艺术的基础上,丰富了色块的表现力。霍夫曼的色块通常是单一色彩,并且色块界线基本分明。而朱金石的一些色块则是由几层颜色叠加形成,他通过色块上的笔触痕迹或者色块侧面的厚边,呈现出色彩组合的节奏感。此外,朱金石还吸收了传统绘画中“留白”的表现手法,在色块之间留有空白,从而给作品带来一种虚实相生、张弛相济的感觉。
第五,画名。抽象艺术家为画作命名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选择含义不清的名称,比如“无题”;有的以作品色彩当作标题,例如“白色”;还有的以创作日期作为标注,譬如“某年某月某日”。这几种命名方式故意隐藏抽象作品的含义,屏蔽了观赏者的想象力。而朱金石却恰恰相反,他的抽象作品名称具有明确的含义,有些还带有浓浓的诗意。这种命名方法可以激发想象力,有助于观众理解作品的寓意。
通过上述五个元素,朱金石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将传统艺术精华融入当代抽象绘画,在看似虚无缥缈的画面之中娓娓诉说出真切的内心感受,从而展现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抒情抽象。
了解朱金石抽象表现语言之后,我们再观赏他的油画《它引导我们如何看夕阳》。这件作品以大面积红色为主旋律,宽幅的色块上面留下了快速有力的笔触痕迹。在遒劲笔触的衬托下,火焰般的鲜红色展现出一股奋勇向前的力量。与此同时,黑色给作品注入了深沉的格调,蓝、绿双色为画面带来浪漫的气氛,而色块上的漆皱又给人一种沧桑感。这件作品创作于2007年,那一年朱金石迈入了53岁。通过此幅画作,朱金石表达了他对人生下半段的期许与展望。画面上的感觉正如诗人李琦写下的一段诗句:
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
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
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
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
最后的香与爱意,
最后的,竭尽全力。
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
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
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
最后的香与爱意,
最后的,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