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亿美元的《救世主》,一面西方艺术交易的风月宝鉴
《救世主》以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6亿元)成交,创造最新世界最贵艺术作品记录,狠狠甩了前世界纪录毕加索的《阿尔热少女》(2015年1.79亿美金成交)2.7个亿。很多人震惊于价格之高,包括高古轩。在成交之时,拉里·高古轩先生情不自禁爆出“Jesus Christ”的感叹,真是合情合景。我倒没怎样吃惊,之前在艺让谈谈《救世主》值多少钱,我当时说这东西没价格,成交额取决于现在市场上的财富量。也就是说最富有的那几个人能花,且愿意花多少钱在一件艺术品上。我一直认为这件作品是一个试水表,测试艺术对资本的调动能力,也测试现在艺术收藏/投资这个水池里的池深最深是多少。现在,基本有了答案。但这个案例,让我想的还不止这些,《救世主》市场的成功,若一面风月宝鉴,照出整个西方社会艺术交易的状态。
达·芬奇 《救世主》 65.7×45.7cm 约1500年
以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6亿元)成交于2017纽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专场,刷新拍卖史上最贵艺术品纪录(图片由佳士得拍卖提供)
首先作为一名拍卖行业人员,我要对佳士得这次的表现脱帽致敬。一季三天内,印象主义/当代板块集中推出一系列超大货,强势亮相背后,彰显征集能力的同时是巨大的成交压力。显然,佳士得的销售团队扛住了。在多件大货的挑战下,佳士得成功平衡了藏家资源配置,什么人买什么货,精准到件,效率之高证明了客户团队与客户之间无缝对接。作为同行,我知道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耕耘,事无巨细的服务。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和维护上,佳士得融入本土,“以华制华”,拿捏掌握客户心理相当到位,这些都值得我尊敬和学习。
《救世主》落槌一刻(图片由佳士得拍卖提供)
回正题,达·芬奇这个价格贵不贵?贵,也不贵。贵,是从绝对金额量来说;不贵,是因为下次再交易,只会更贵。有人说,这个达·芬奇有疑问。经过那么多次覆盖修复,到底还有几分是真正出自达·芬奇之手呢?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是,这件作品经过了多次修复,还一度被一蹩脚修复师画上了胡子。但如果你阅读了2012年伦敦国家画廊展览前,详细记录讨论清理修复这件作品的论文——我认为每一个参与竞拍的藏家,或任何一个想对此发言的人都应该阅读这份材料——其中清楚表明此画经过清理后,虽然状态不复从前,但“达·芬奇气质”并未消失,并从物理上展现出诸多达·芬奇技术特质。也就是说,它拥有足够的达·芬奇痕迹,使其成为一张“达·芬奇”。在达·芬奇这个特殊案例里,60%就是100%,因为几乎不可能再找到一张比它更好的达·芬奇油画,再加上还有权威学术机构的认可、顶级学者的点头,真假之争,已是昨日。这样层层的保驾护航,给予了藏家巨大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源于西方艺术史学界一贯以来的自律、严谨、爱惜羽毛、倾心研究,主动与市场保持距离而形成的自我免疫,和在此之上建立起来的强大信誉体系。在一件作品的断代和真伪鉴定上,能做到“有地方说理,有办法说理”,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儿,它有赖于西方社会理性的责任系统。论真论假谁都可以,谁主张,谁举证,一切说法皆要有证据,说话要负责,讨论要理性,拿不出结实的理论物证依据就会在辩论擂台上败下阵来,被舆论和学术体系剔筛。如果硬要信口开河,罔顾事实,那还有法律追责在后面等着。这套辨证体制为藏家提供了安全感。我们总说,西方艺术交易体系更规范更完善,因此更抗跌荡,到底是怎么个更规范更完善呢?以上应该可算其中一个因素吧。设想,如果将达·芬奇换成李唐郭熙、宋徽宗赵孟頫,一通混战自然避免不了,更要命的是没地说理,也没有公认的鉴定体系。各说各话,今天这个占着优势,明儿那个当了院长,藏家们不知道该听谁信谁,更不敢掏大钱。所以,在建立起规范的学术体系、法律体系之前,60%将永远只是60%,不但无法成为100%,反而还有可能变成20%、10%,中国艺术交易的《救世主》恐怕暂时不会出现。
第三,既然《救世主》学术上得到认可,为什么没有博物馆想买?因为没钱。或者说没钱买这样一件作品。博物馆不是奖杯收集厅。花这么大的钱,仅因它是达·芬奇一条不够说服力。对博物馆来说,花这些钱买一张画,大不如买一整批更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和材料,深化某个门类的研究、扩大展厅、更新设施、更好的服务公众来的切实,这类“金牌”式作品博物馆一般不会参与角逐。
2012年特展后,伦敦国家画廊对《救世主》很少提及。因学术界有共识,不给交易作品站台,当然也不拆台。2012年此作之所以会出现在达·芬奇特展上,是因为有人对国家画廊做出承诺,短期内不会出售。而事实证明,这个承诺不过一纸空文,没过多久就通过布维耶把它卖给了俄罗斯人。而国家画廊特展展出的经历显然成为这件作品市场营销的重要推力。因此,国家画廊在这件事上颇有点被裹挟其中,说不清楚的意思。
第四,有人拿《救世主》和中国同地位艺术作品相比,比青铜器,比赵孟頫,以此表示中国艺术被低估。这里头有两个意思,我认为需要分开说。第一,中国顶尖的艺术品是不是被低估?是的。第二,这些作品是不是应该和达·芬奇一个价格?我觉得现阶段不应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达·芬奇艺术的辐射面可以说整个人类,我这么说应该不算夸张,没有人不知道《蒙娜丽莎》。这不仅来源于历史,也来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意识世界性的主导地位。我们国家的文化与之相比,不曾也尚不具备同等的影响力。达·芬奇所代表的西方文艺复兴,不光是艺术形式的开拓,更是整个西方精神的转折。这个精神开枝散叶,逐渐发展出西方现代文明体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哲学、科学携手并肩深切参与社会变革,塑造西方人的思想,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佳士得将《救世主》放在当代艺术夜场里,恰好表现了这一点。《救世主》和安迪·沃霍尔的《最后的晚餐》一起,达·芬奇不仅是某个时代某个风格的代表,更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精气神,是传统,也是未来。进入近现代以来,西方意识形态攻城略地,已将之前一隅之地的信条变成了普世价值,达·芬奇成了人类的达·芬奇,而不再只是15世纪意大利宫廷画家达·芬奇。我之前写二战逃亡中的《蒙娜丽莎》,卢浮宫疏散前为馆藏分级别类,达·芬奇即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财富”,《救世主》的天价实际是整个西方文化话语强势坚挺的体现。
回看中国,我们的文化并非不辉煌,我们的艺术并非不耀然明亮,但我们文化的辐射能量经过近代数百年来的内外交困,消弭委顿,失去了气力。这就像有人质问我凭什么毕加索卖那么高,而相比起来常玉还不及他十分之一。难道常玉画的没有毕加索好么?当然不是。但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岂是常玉所能比?如果没有台湾同胞的大力举荐,今天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常玉都很难说。他确有自己优美的身段,但艺术家的历史地位还取决于对同代人和后人的影响。凭这一点,毕加索的地位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比常玉高的多。
最后,《救世主》的市场成绩一面照出西方艺术交易体系的规范,一面也折照出其中的黑暗。《救世主》在佳士得的上拍,可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救世主》背后的那场“疑似”连环诈骗,导致俄罗斯画主绝不可能将作品再交给苏富比,佳士得在这个交易里几乎没有对手。从前两年开始,俄罗斯富豪就已陆续通过佳士得走货,吐血出售他的收藏。佳士得凭借强大的新兴市场号召力,为他挽回了一些损失,这次的达·芬奇,更是为其挽回了不小的颜面。但此事远未结束。《救世主》最初私洽8000万美元,俄罗斯人付出1.27亿美元,其中净亏4700万美元,为中间人布维耶鲸吞。但以我个人的经验和了解,如此大金额的艺术交易,差价为一人独吞,同时做到人不知鬼不觉,纸包火包了这么些年,若非偶然巧合,还不会被捅破的几率有多大?It just doesn’t work that way。我有时瞎想,也许早就有人知晓此事,却选择袖手旁观,借刀杀人,为的是给不守规矩的俄罗斯人一个教训?亦更有甚者,被鲸吞的差价早以各种方式明目进入到了除布维耶之外的其他人的账户内?整件事真的只是贪得无厌之徒一时狂妄的侥幸?艺术圈到底有多少人是这出闹剧的共谋?对此,我们只能静待调查结果。今天,忽然还有人放出消息说《救世主》买家是佳士得的大老板皮诺,如果是这样,那这场《救世主》的大戏恐怕还会继续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