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艺术基金
“中国人喜欢赌博,西方人喜欢投资”。这样说是不公平的。投资当然也是赌博的一种,只是比较理性,可以计算机率、保证回收利益,透过分析及报表“选择”投注取向。赌博,如果不会计算机率,也仅仅是靠运气。
拜艺术市场兴旺之赐,以往一潭死水的香港艺术生态,如今许多与艺术相关的行业都蓬勃了起来,例如运输、保险、仓储、艺术家退休金、艺术基金等。2010年以前去国外展览,运输公司连艺术品包装的基本要求都不清楚。保险,当申报物品价值时,一件作品要港币十万元,保险公司说不承接,除非有拍卖纪录证明。想想那时,可以有拍卖纪录的香港艺术家可真是少之又少。更别说仓储,艺术品放进统一仓库,不但曝光自己的收藏,不能随时拿出来把玩一下岂不是很不方便?现在仓储有国际水平的温度控制、作品纪录,还有比家里还有系统的保安。艺术带动经济,唯有能成为“市场”的运作时,才能真正创造利益,否则仅仅是某些藏家的囊中物、个人网络运作的艺术顾问服务。
香港已经有公司运作艺术基金。艺术基金的形式,与银行的投资基金基本上没有两样,差别仅在物件不是股票、房地产或期货,是艺术品。投资者买入“艺术基金”公司从全世界搜罗进来的艺术品,投资者可以决定是否留下作“租赁”,收取保证利率6﹪,(比一般银行产品2~8﹪平均价为高),或者保留至仓储中等待下一个买家,或可以选择直接带回家。
犹如股票一样,艺术基金需要有很多“基金经理人”运作,他们会准备很多投资报表,提供投资者投报率与前景,作品留下等待下一个买家的期间,投资报酬率可以非常惊人,例如张晓刚一幅于2005年拍卖等号尺寸的作品,十年后可以有一百倍的回升,艺术作品的买卖只有升值,没有跌市,这是在投资市场里很罕见的项目。若是“停滞不动”,心水好的就带回家摆放,也没有损失。“租赁”,由艺术基金公司将作品租赁给酒店、企业当作摆饰,如同用花作办公室装置般,艺术品的租赁比房地产的租赁流通性更大、回报率更高,这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的生意。
台湾文化部今年四月刚刚公布“艺术银行”自去年开始执行后的新发展。第一波艺术银行征件已购入195位艺术家、共346件作品,第二波征件今年度则吸引超过1,300多位艺术家、4,800多件艺术作品投件。他们花费大笔政府经费购入年轻艺术家作品,作品将来将会当作美术馆的馆藏。而这期间的展示,作品将“只租不卖”,每个月的租金是购藏画作价格的千分之四,每件作品租期三个月到一年。邀请企业来租赁,透过企业(尤其是银行)的租赁,鼓励企业收藏艺术家作品(当然这理想有点遥远),民众透过作品提高对艺术的品味,并装饰了企业的内部。唯独这不赚钱的生意,比较起远远投入的政府资金,几十年都不会回收回来。可以想象,这几乎是浪费公帑的投资,民众及艺术界反对声音如洪水般进来。
但大家忘记的是,艺术这永远不会有跌市的投资,放入馆藏将来只会丰富台湾艺术家作品的收藏,企业及一般民众在随手可及的环境里接近“高雅艺术”(不是商场艺术)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民众教育,如果投资者尤其是银行家见到喜欢的作品,动心想要收藏这一艺术家的作品,一收之下就是持续几年的投资,如果两千件作品中有十个艺术家在五年内被收藏,那对于政府押下的“艺术投资”筹码恐怕已经不是台面上可以看到的利益,这“周边利益”确实会惠及艺术家及投资者,艺术“市场”相对下隐隐作动。唯独某些特定的艺术作品将很难被光顾,例如概念性作品、多媒体如录像、声音或是装置的作品,在空间摆设及意念陈述,都显得比较困难,如果比例上已决定较注重二维作品(或是架上作品)的购置,这将变相地改变台湾艺术历史及艺术市场的面貌,以后美术馆的馆藏也将有方向的偏差,导致艺术史书写的偏斜。因为这始终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笔的政府对于艺术品的收藏。
我个人是不会购买艺术基金的。一则因为艺术基金公司会偏向取决“卖相”较好的作品,通常不思考原创。需要投资报表分析方进行购买的CEO基本上是不懂艺术(仅仅喜欢)的人,要向这样的大人物解释当代艺术的取向、艺术概念、艺术家的内涵等,都是很费时间也是对牛弹琴的工作,他们倾向于向“钱”看,已经有名气的当代艺术家或是知名的大师名作,是投资的保证,其余的都不重要。二则,投资者永远不清楚作品的状况,例如艺术家是否一线的?年轻艺术家是否是有潜力?或是抄袭跟随者?作品是系列的第几件、版画原来没有原作值钱?不同于股票,股票都是“纸”,但画不是只有“纸”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