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
赵半狄 《蝴蝶》 250×140cm 布面油画
1991年,赵半狄与李天元在北京天地大厦联合举办了一次画展。展厅中悬挂有一件画幅形状非常特殊的油画。它的尺幅虽然不宽,但却很高,挂在墙上宛如一座庄重肃穆的纪念碑。画展开幕当日,有几位诗人聚集在这件画作前面,齐声朗诵着悲愤的诗句。朗朗的诵读声招惹来一批保安人员。他们冲进展厅,大声呵斥着:这里不让出声!霎时间,展厅内变得悄无声息。那是一种凄凉、悲哀的沉寂。无奈之中,诗人只好静坐在油画前面,久久不肯离去……
那幅动人心弦的油画就是赵半狄创作的《蝴蝶》。二十多年之后,赵半狄回忆说:“这件作品构思于1989年,完成于1990年,是我个人对中国历史上一个灰暗事件的纪念。其中的男人是我的自画像。那一天,我的心很痛。这种痛的感觉席卷了画布上的每一个角落,包括自己那张失望的脸……”
我想,许多人都会对这幅油画产生共鸣,因为画中描绘的场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天安门广场。
自从1949年开国大典之日起,宽阔、宏大的天安门广场就成为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圣地。我们这一代人,对天安门广场的印象尤为深刻。小学时代,我们最熟读的课文是《天安门广场》,我们最爱唱的歌曲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最珍贵的照片是在天安门前的留影。在我们心目中,天安门城楼前面是一片幸福的乐园。那里总是有鲜花,有欢笑,有快乐活泼的歌唱声。
然而,在赵半狄的油画中,我们敬仰的天安门广场竟然露出另外一种面容。它变得如此傲慢,如此冷酷,如此陌生。
画作的右上角显露出一根汉白玉华表。华表柱身上雕刻着一条盘龙,龙的身躯紧紧缠着华表,它的五爪牢牢地抓住表柱。似乎,这条盘龙非常害怕华表脱离自己的身躯。
画幅的左侧描绘出两只浑重威猛的石狮。它们张开大嘴,瞪着眼睛,怒目俯视着下方。这两只狮子是皇权卫士的象征。它们的眼神是多么的凶狠,它们的造型又是多么的威武。
华表、石狮的后面是天安门城楼。它既是一座琼楼玉宇,也是一种皇权的象征。暗蓝色的天空中,白云映着落日的棕红色。夕阳之下,城楼顶上的琉璃瓦失去了炫目的光彩。这座庞大的古代建筑看上去显得厚重、威严。但是,它在画家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平衡。华表和石狮的前面,设置有一排黑色的铁栅栏。栅栏顶端锋芒毕露,寓意出皇权禁地的冷酷。
在铁栅栏的前面,画家绘出了两个人物。画幅右边的男子光着膀子,打着黑伞,迈步离开威严的天安门。这位男子正是画家本人。他边走边向天安门广场望去,眼睛里露出一种失望、哀伤的目光。画家身后有一位漂亮的少女。这位穿着蝴蝶裙的女孩,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她跳起身,扭过头,望着那两只凶悍的狮子,脸上露出惊恐、绝望的表情。少女形象是一种化身,她象征着我们对天安门广场的美好记忆。然而,这种记忆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它在惊吓中跳跃而起,飞向远方。也许她爱得太深,才会感到如此惨痛。也许她爱得太真,才会觉得如此悲伤。凄惨的少女形象与威严的天安门城楼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一种惨烈的悲剧气氛,使得《蝴蝶》这幅油画展现出一种凄美的艺术感染力。
《蝴蝶》诞生之后,一晃过去了二十五年。在这段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我们一直在翘首盼望着春天。我们多么希望那只美丽的蝴蝶,能够伴随着春风飞回天安门广场。那时,我们一定会再次欢快地高歌——我爱北京天安门!